R:
《拆出你的沟通力》1.1
最近有一部电影特别火,《中国合伙人》,大家都在谈论。我犹豫要不要去看,就问了三位看过的朋友。
一位对我说:“就是新东方的广告大片,没什么好看的。”
另一位说:“和大部分港片一样:结构散乱、重心游离、主题薄弱、滥用音乐。”
第三位说:“片尾放CAST时候,我激动地鼓了掌,影院里好多人响应。有的台词我现在还能背出来,‘如果皱纹终将刻上额头,你能做到的,就是不让皱纹刻进心里’。”
结果是二比一,反方数量占优,但我还是去看了。因为那两个说不好的表达加起来也没有第三个表达更影响我。
I: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沟通去影响他人,就要关注对于事实细节的陈述,而不是对于我们的感受的倾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很难对我们的感受产生认知、认可,以及共鸣。但当我们尽可能地多呈现出事实的细节,我们则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细节点进行放大,来引导人们从相同或相似的角度进行关注,并产生我们期望的心理感受。
A1:前一阵,我和一人说某人我不喜欢,我一见这人我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感,所以我不爱和这个人合作事情,也不想和这个人产生任何的交集。
现在看来,这样的表述是毫无意义的。我或许留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是我的任性,顶多就是知道了不要把我和这个人放在一起,以避免麻烦。但是并不一定认同我的评价,或者懂得这个人的风格所存在的问题甚至是风险。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进行事实客观的描述,不要去评价和表述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我们只要呈现了事实,他人就会进行自我总结。如果他人和我们的价值观一致,则自然会做出一致性的评价;如果他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一致,我们再多评价也是无用。
不过,说到此,陈述事实的能力也是很关键的。一是观察,二是整理。细节来源于观察,如果缺少了对于外部细节的捕捉,则想要陈述事实都没戏;整理就是依赖于逻辑思维的能力,如何能够将诸多细节进行有主题的筛选和排列,能更高效、聚焦地展现出细节背后的逻辑。
同样的例子,昨天我刚和一个人说,我不喜欢某某的行为,她好像不太尊重别人。就应该改为:昨天,某某竟然未经我的允许,在我和朋友私人聚会聊天时拍摄我们的聊天场景,当别人提出异议时,她竟然说“没事,反正你们看不到的”。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是怎样的感受?(不给出我的结论,运用提问的方式,是不是更加容易让对方产生共情)
A2:从今天开始我需要自我训练的就是:
1、降低大脑的惰性,培养自己观察周围细节的能力。
2、尝试着在每次想要评价的时候,对自己说STOP。先在脑海里整理一下要从哪几个维度提供相关信息,并整理和筛选。然后按表述逻辑陈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