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妈妈说:“……至少要会谈古论今,什么都能说出一点。”吓得我赶紧放下鸡腿,跑回房间看《中国通史》。越发地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羡慕出口就是年份和古人的人,但历史却一直是弱项,即便是高中读文科,高三狂背,历史知识点还是没能记住几个。
最近又开始变得浑浑噩噩,不想动脑子的时候正好收到《晓松奇谈》这本书。对高晓松的认知还停留在一名歌手,醉酒驾驶的阶段,听说过有《晓说》这个节目,但从未点开看过。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的时候,彻底呆住了:讲……讲历史……?
关于高晓松的出身
高晓松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还不是普通的知识份子,是高级知识份子,不信且看这些资料:
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首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外婆陆士嘉是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世界流体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中国籍博士,父亲名叫高立人,任清华大学教授,母亲张克群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更详细的资料我就不再引用了,看到这些,一定多多少少会感叹:这出身简直高端。也就不难怪我在书中看到这样的句子:
“我本人和黎莉莉及罗先生一家,有着很深的渊源”,
“有关林徽因的故事在这里不多提,因为我们家和他们家是世交……”
关于高晓松宽广的知识面
我一直羡慕能用知识挣钱的人,用知识挣钱,可能有些人会嗤之以鼻,当然撇去那些说话靠吹的假知识分子,用知识挣钱听起来可能有那么点功利,但前提是你得有知识,能静下心去学、去看、去听更多的事情,并且研究怎么讲、怎么写才能比别人更胜一筹,在今天这个快速更迭的社会上,占有一席之位。
我历史学得太差,看这种书很容易就被唬过去,因为无法辨别作者所说的是真是假,但我觉得至少这本书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并且让我有要去查找和了解书中所谈及的人的冲动。
高晓松在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得不好,加上“退学热”,让他也跟着退学,进入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后来踏上音乐和电影之路。良好的世家环境让他从小耳濡目染,接触到的人和事都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他自己也好学,创作、考证、研究……虽然他曾自白为了赚钱,但他也有值得大家肯定的作品,一曲《同桌的你》到现在还能引起多少人热泪盈眶,节目的受众也还不少。
回到《晓松奇谈·人文卷》这本书,《乱世佳人》里,他讲民国女神分为几类,并总结性格决定命运;《黄金大劫案》从现代熟知的快递引出1931年由中央苏区送往上海的金条失窃案;《张勋和他的北洋》则是讲述了奇葩张勋由无名小卒到复辟的故事;《禅让》这一章揭开了传统禅让制的真相;《胜利的阴影下》谈了战俘的下场以及复仇,我们都知道战争的惨烈,却鲜少知道战争以后的事情,这些都是战争投下的阴影,不是一句失败或者胜利就可以结束的。
这几章,前面的语言风趣幽默,以不同视角讲述故事,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一章比较严肃,引发读者思考。
最后,用高晓松的这句话共勉:
“人生不是故事,人生是事故,摸爬滚打,才不辜负功名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