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作夏长……秋敛冬藏……
(《礼记·乐记》)
【解读】
春作夏长,秋敛冬藏,凡天地间的动植物无不遵循这一自然规律。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坏。
在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皆重视春作夏长、秋敛冬藏的常道。无论治国,还是务农,必须遵守斯道。作为医学家,同样十分重视之。
人的生理符合春作、夏长、秋敛、冬藏的规律。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又《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其四时动奈何?……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对春、夏、秋、冬四时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
不仅如此,中医还强调养生必须“因时之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春三月,有“养生之道”;夏三月,有“养长之道”;秋三月,有“养收之道”;冬三月,有“养藏之道”。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春、夏、秋、冬“摄生消息”,悉据《四气调神大论》。
金代医家李东垣以《脾胃论》著称。他将脾胃论谷气上升喻为春生夏长之令,以脾胃谷气下流喻为秋冬收藏之令,以为“阴阳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诸多脾胃病的产生,由水谷精微不能上奉于身所致。古人又将一日之中人身正气的生长盛衰喻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此外,在治疗用药时,春夏之时,凡升提发散的药当慎用;秋冬之时,凡沉降下泄之剂须慎之。这都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道有关。
【参阅】
《尔雅·释天》:“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四气和为通正,谓之景风。”
《墨子·三辩》:“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
《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