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
难得一本使用通俗方式讲述历史,看得如此过瘾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了下面这些事情:1.理顺了明朝建国历程,以及出现的形形色色人物,尤其是了解了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这关键三人
2.历史规律,犹如天道,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结果,几乎是命中注定了,看到了那些历史人物们,联想一下自己,以后应该如何做
3.书生为何误国? 方孝孺、黄子澄、严泰三位书生辅佐朱允炆,他们想到了可能出现的问题、知道该如何计策,但是却无法执行(缺乏军事经验),最终丧命误国。
我的思考:
1.格局
没拥有格局的人,做事都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而拥有格局的人,做事则是旁观者迷,当局者清。
叛军首领妒忌朱元璋有勇有谋,深得将士信任,想方设法使坏让他离开。
而朱元璋的志,也不在一个小小的叛军中,所以他从三千多手下里挑了三百精锐离开了,剩下的都留给了叛军首领,对方惊讶却不明就里。
张士诚只想守住他富饶的领地,他认为朱元璋会威胁他,所以他要打朱元璋。
而朱元璋的目标是整个元朝的统治,张士诚,一个具备武装力量的私盐贩子,只是他漫漫征途中的一个绊脚石。
所以这两人已经高下立判了
所以,这里又想到梁宁写过的一句话,在战乱时代,没有战略,即是勇猛过人,资源无两,也只能在茫然被动的一仗又一仗里,被有清晰战略部署的人,步步为营,倚天屠龙。
所以,我的格局在那里?我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要让哪些大势和资源为我所用?
格局:朱元璋的目标是复仇,源自于失去家人,甚至自己也性命受到威胁,他要彻底消灭那些带给自己痛苦的敌人。
2.践行
想到,知道,接下来就是做到。
如果做不到,那什么用都没有。
朱元璋确立了他的终极目标之后,开始沉着冷静的参加军事行动,勇猛杀敌,同时不争功,树立威信,一点一点积攒自己的兵力。
军事能力,这是从死人堆里练出来的,和书生看兵书得到的东西不太一样
作者再三强调了,书生熟读兵书和历史,能够参照过去找到解决方案,但是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时过境迁,时间、地点、人物不同的情况下,过去成功的经验,现在不一定能成功,差的这东西,就是军事家在沙场磨砺出来的直觉、本能。
所以,当我们确立了目标,划出了格局,一定要切切实实的去执行,获得成功或失败的反馈,调整方向、方法,继续前进,直到达到那个目标。
所以,我该如何去践行,以便达到我的目标呢?
3.坚持
所有的人,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时,都会遇到障碍、失败
很多人会犹豫、放弃
那些成功者也会有这样的焦虑时刻,他们游移不定,但是最后,他们总能咬着牙坚持下去,最后接收到天降奇迹。
最明显的那个人是朱棣,他知道自己是叛变,于法律于君臣之礼都不合法,所以内心本就脆弱
当战斗失败,军心涣散时,他也曾一个人挣扎着痛苦着
“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呢?”
“不继续战斗还能怎么办,叛变者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成王,要么死路一条”
所以他想尽办法坚持着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
朱棣刚造反那会,苦于找不到一个起兵的理由,无法说服自己,也无法说服身边的将士跟自己一起干。
他和谋士道衍翻遍了大明律,终于找到一条“勤王”,以清除朝中奸臣为名,起兵直捣朝廷(南京)
这应了那句话,只要是你想要的,尽管伸手去拿,总会找到辩护律师的(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
乍一看这是一个反面案例,但是从坚持这个角度来看
我会为了我的目标,做到怎样的地步?
我会在什么样的挫折下放弃?
—
附录A-明朝大致发展历程
朱元璋24岁参加叛军
遇汤和,在一只普通叛军中积累了第一波实力
收获徐达、冯胜等当世一流名将
精选300名将士离开普通叛军
占据要地,发展军事力量
收常遇春、刘基等一代名将名士
侄子朱友文背叛,导致朱元璋不愿相信任何人
先除掉背信弃义的陈友谅,再除掉盲目信奉武器力量的张士诚
打大都,将元朝统治者赶到上都(内蒙)
打元朝名将王保保,收付太原等地,将元统治者赶出国境
常遇春病亡,蓝玉驱除鞑虏
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内斗,太祖借机除掉一批功臣
收复高丽,太祖赐名朝鲜,结百年世交
杀开国元勋,为子孙除掉隐患
太子病亡,立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方孝孺、黄子澄、严泰文臣辅佐,太祖驾崩
削藩
盛庸、铁铉、平安为南军猛将,攻打朱棣
朱棣与道衍和尚谋反
从北平南下攻打南京,苦战数年,终于破城,朱允炆纵火失踪
朱棣登基,铲除异己
—
附录B -人物评价
朱元璋,
天选之人,当世第一。做事准则: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即使有一流的谋臣武将,朱元璋从始至终都是自己拿主意,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李景隆完全相反)朱允炆,
妇人之仁。书生毛病:知道、想到、做不到朱棣,
双面性格。对支持者仁慈温和,对反对者阴险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