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一个很久没联系的小伙伴一起吃饭,出于好奇我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你平时下班后,都干什么呢?”
他回我:“我呀,下班后就点一份外卖回家。吃完后,看看电影、追追最新最热的剧、然后睡前打几局农药...嗯,差不多就这样。”
我又问:“你平时不看书、不学习么?”
他说:“有时我也觉得挺没劲的,也想着给自己充充电,但是一拿到书总提不起兴趣,报培训班也觉得是在浪费,有那钱还不如多买几只鸡腿啃啃呢?”
通过对话,我发现我的生活方式和他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不像我朋友活得那样安逸,我下班后除了正常的娱乐和休闲,我会积极去看书、参加培训。
这倒不是说我爱读书,或者说通过批判安逸、故作努力来表现地自己很上进。
我之所以崇拜学习,源于深深的不安全感:我总会觉得自己会在某时某刻被替代、会在某时某刻变得一无是处。
并且在人工智能大潮来临后,我的这种忧虑感变得更加严重。
我会反思、总结自己真正具备哪些能力?我的能力会过时么?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么?
这些总结、反思也促进了我对个人能力的思考。
01.你真了解你的能力么?
你真的了解你的能力么?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能力或多或少都有了解,但大部分人是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能力”的,为什么?
首先,他们会把知识和能力混为一谈。
事实上两者是有本质差别的:你有某方面的知识,不一定代表你有这方面的能力-因为在“知不知道”和“会不会”之间,还存在着“怎么做”。
举个栗子,大学里讲《消费者行为学》的市场营销老师,多数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出勤和作业的问题,尽管行为学里面有很多关于影响和改变行为的方法。
再比如说,很多人懂得撩妹、撩汉的知识,但却总是情场失意,变身单身柜族。为什么呢?没能根本上抓住对方的心啊。
很多人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误当成自己的能力,这是很危险的认知:当你遇到问题时,解决不了、差强人意,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之前,网上流行一句话:懂得很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再次,很多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这个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会主观认为自己之前解决过很多问题,所以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会很自信,会有高估。
但实际上,很多问题的解决可能由其他很多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实能力。
你比如说,有一个很胖的导演,你应该认识,他叫王晶。之前是拍三级片起家的,后来遇到了周星驰,在90年代合拍了《赌侠》等即经典、又是票房奇迹的商业片。后来闹掰之后,其指导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烂片。
王晶就是典型的高估自己导演能力的人。《赌侠》等电影的成功源于周星驰对于电影的深刻理解和严厉要求,所以我们观看的时候会觉得整部影片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看几遍都不会厌倦,甚至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和解读。
在没有周星驰的情况下,王晶指导的其他电影就不同了,简直就是把观众当傻瓜,剧情轻浮、画面浮夸,全程都是尿点,看完就想骂娘。
再比如写作,很多人认为写作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毕竟大家都上过语文课,即使是体育老师教的语文,他也会叫你做一件事情:写作文(没办法,谁让作文分数设置那么高呢)。所以,他会觉得写作很简单。
可为什么很多人让他写一篇原创的文章,他会无从下手,亦或是写出来的东西生硬晦涩、读之无味呢?
有些新媒体的编辑,每天都会发几篇微信图文的推送,内容都是他人文章的照搬、或者内容拼接。真的能说他能写好原创文章么?没吃过猪肉,再怎么养猪看它跑,也体会不到猪肉的滋味吧。
其实,所谓写作,说白了就是将观点通过合理的修辞手法、参照人们舒服的阅读习惯,艺术地呈现在你面前。说来容易,真要写还真不简单。
空杯心态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高尚素质,他会让你获得更多,即使是你已经非常熟悉的领域。
02.不要把人生活成“复印模式”
除了不了解自己的真实能力之外,很多人只是抱着之前获得的能力止步不前,把生活活成了“复印机”。
每天上班下班,过着看似和大家一样的生活。上班没有多认真,只是勉强完成着自己的工作。然后,麻木的坐上地铁,晃晃悠悠的回家,明明没有做什么,却总是把自己整到12点后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我的朋友就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的一年,其实只有1天,其余364天就是复印模式。
这种守成的人生是可悲的,因为会使自己陷入被动。一旦社会发生变革,可能就会面临被淘汰。
现在我每次做公交,看到年轻点的司机,我就会替他们担心:在未来可见的一、二十年后,无人驾驶替代人类,他就会失业啊,可是他却还未意识到这点,365天如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路线,没有准备未来。
就像以前公交上的售票员,随着技术进步导致的无人售票车普及,让她们被迫下岗,然后只能找门槛低的工作、或者重新加入其他岗位,重新培训上岗。
不同以前的是,人工智能的普及会对整个行业带来颠覆式的变革,下岗的司机不能指望像以前一样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进入其他的岗位,未来剩下的工作都有着很高的门槛的(低门槛的,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了),他们怎么办呢?
为何不在自己还能主动的时候,寻求自我突破呢?
03.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最后,谈一谈学习吧。
其实,人和人之间拉开差距,发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混文凭的学渣和年年拿奖学金的学霸之间、普通高校毕业生和清北名校毕业生之间的差距其实都不是很大,而步入社会后的不同见识、阅历、实践感悟等才是拉开彼此间距离的真正催化剂。
当我们还在为猪队友的愚蠢操作而愤怒不已的时候、当我们还在为神剧主人翁间跌宕的爱恨情仇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正在埋头策划项目方案、思考优化项目流程、积极总结项目经验、学习了解新的知识技能....
可能,很多安逸惯了的人偶尔也会感到些许迷茫,想要寻求突破改变自己,却最终无法成为战胜自己的胜利者。因为通往成功的道路一点都不拥挤,可以坚持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就像我们的朋友圈里,很多朋友都发了状态宣誓自己要与脂肪斗争到底,发了几次跑步、简餐的照片动态后,过段时间再见本人时,身材还是和以前一样。说好的减肥,真正成功的又有多少呢?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坚持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就拿读书来说,很多人抱怨读书无用。其实读书本身只是针对人类认知的一种“消遣”,只能给你带来意识形态的“满足”。有没有用,还得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
想要通过读几本书,就能让自己得以升华,一点都不现实。但如果你能坚持读书,积累一段时间过后,你会感觉从骨子散发出来的“文人骚气”。
学习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哪一天你不再学习了,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等级也到顶了。
对于如何学习?我自己的感悟是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务实的、可操作的、可进行实干的知识。等到中年的时候,真的实践到一定阶段、树立了自己立体的人生感悟,再去接受哲学等务虚的知识,感受加深、虚实结合,人生才能得以升华。
04.以身作则的作者
很多写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总是以一副“上帝视角的姿态”来审视别人,并宣扬自己的观点,他们总是逃避自身的事例,盗用他人的事迹来说事。
比如说很多写情感文的作者,总是拿自己的朋友、自己三姑家大舅的女儿(俗称远方亲戚)、甚至道听途说的事例来说事,说明小三行为多么不齿、渣男玩弄感情多么恶心,可私下里他本人可能就是文章中的抨击对象。
再比如很多写鸡汤文的人,通过他人的成功经历麻痹自己的同时,也在麻痹别人。可能他“熬”了一篇鲜美的、关于坚持才能成功的鸡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自己却连通过坚持锻炼达到塑身减肥也做不到。
对于这样的行为,作者我要坚决予以说不。
既然本篇文章是跟能力的提升相关的,那么我就以自己为例,给大家最后再说明一下:
其实在写这篇关于个人能力的文章时,我也大概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树”。
通过能力树的梳理,以及定位自己还处于相对年轻的人生阶段,我给自己定的下一个能力提升的目标是数据分析,因为在我看来,它就像一个价值链一样,能够串联起我能力树的“能力果实”,而且它也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潮流(毕竟这是一个互联网下的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