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说“迷茫”。我第一次正式接触这两个字还是同哥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现在仔细想来,迷茫的似乎不是个人,而成为了大家生活的一种常态。
有位学长,12年就毕业了。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是银行会计部的小职员,做了2个月就不干了,因为会计的工作就是一天到晚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而他,天性喜欢冒险。后来他又做了律师,天天接触形色各异的人,感受不同案件带来的刺激。在做到第一年年底的时候又不干了,他觉得律所给他的压力太大。现在他在做家教,教小孩子下象棋。我曾经问过他,他说不知道做什么好,感觉自己很“迷茫”。
我的表姐,在宁波找的第一份工作是策划,给一家私人企业的老板当秘书,做了3个月,经常加班出差,人显得很憔悴,而且她说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东西,总是被别人指手划脚的感觉让人受不了,也不符合她文艺女青年的爱好特点。于是干满5个月后毅然辞职做了一家杂志的编辑。现在已经快一年了,考虑到自身以及家庭的情况,她又报考了公务员。她说考上了还好,考不上的话,她就很“迷茫”了。
大三学姐,本科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现在的她在准备跨专业考研,目标是复旦大学法硕(非法学),买了一大堆教材,报了网课,每个周末都泡在图书馆里。当我问起她为什么要考研的时候,她说身边的伙伴出国的出国,考研的考研,自己总不能落后吧。后来我又问她为什么选择复旦法硕,她告诉我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听朋友说,女生当检察官挺不错的,于是就报了复旦法硕。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父母觉得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很热门也很吃香。我问她要是考研没考上呢?她说没考上的话自己还真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从事经济行业自己不喜欢,出国吧家里经济条件又不允许,还真的很“迷茫”。
说了这么多都是别人的故事,其实我自己也很“迷茫”。
我曾经考虑过做一名自由撰稿人,但是我怕养不活自己的家庭;我也幻想过做一名编辑,可又担心自己耐不住这份工作的无聊与枯燥;考虑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法律,也曾想过要做一名新型商务律师,还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大放厥词,尽管拿了一等奖,可我还是很“迷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迷茫“这个词似乎变成了一种口头禅,天天被我们挂在嘴边。那我们到底因为什么而迷茫呢?
所幸在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以后,我也逐渐明白了这种“迷茫感”来自哪里。
我想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很“迷茫”,无外乎两个原因吧。一是自己有限的才华配不上远大的梦想。通俗点说就是,心气太高,什么都想要,但自己的能力又不咋地,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
我的第一份实习是份文案工作,在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感觉挺高大上的,在陆家嘴银城中路高达53层的中银大厦里上班,身边都是西装笔挺的白领。但是我工作的第一天就感觉不自在。上班的时候,大家都在自己的格子里拼命干活,根本没空理你。主任也因为我的学历(当时是大一)太低,认为我还是个刚入大学什么都不懂的菜鸟,不肯把正事交给我,尽让我干些打杂的活儿。
让我写文案,我把大一期间几次写策划、课程论文的经验全部用上了,但是主任对我的评价还是“惨不忍睹”。“不够详细,语句太通俗,想法老套,没有创新,重做”这是主任对我“作品”的评价,当时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我可是985平台高校出来的高材生啊,来你这里实习,你就让我干这个?但我还是硬着头皮把文案改了。
后来又把文案做成了PPT,我花了一天总算是完成了任务,可主任又嫌我的PPT太丑,颜色不好看,想要的动画效果也没有做出来。我当时一点信心也没有,不过我还是按照要求把PPT做完了。原本以为我一定没有机会再待下去了,主任却让我留下来,说学习这东西,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积累才会进步。遗憾当时我还是大一,还有很多课程需要学习,所以只好匆匆结束了这份实习。
或许你会以为只有大学生才是最迷茫的,他们在校期间迷茫于学什么专业,参加什么社团,论文写什么主题,毕业了又迷茫于该工作、考研还是出国。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身边有着形色各异的人,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人生,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迷茫。还在学校的迷茫于毕业和工作,毕业几年的迷茫于未来和人生,工作已久的迷茫于家庭和生活,快要退休的迷茫于退休和儿女,已经退休的迷茫于他们这一生到底做了些什么。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会如何与自己的迷茫相处的过程。一个旧迷茫清晰了,又会产生新的迷茫。
聪明的你也许会问是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想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也会对过去的东西感到迷茫,不同的只是他们学会了与自己的迷茫相处,然后迫不及待地去接受新的迷茫。
还在学校的大学生,每天都在忙着上课、考试或者论文,偶尔停下来写份策划、看本小说就有一种已经工作的错觉,每天熬夜成了习惯,以至于二十出头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发际线;已经参加工作的学长学姐经常加班,每天回到家已是九点,稍稍看会儿电视就到了睡觉时间。周末好不容易睡个懒觉,可等睡醒了也只是对着天花板发呆,死死赖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做,哪儿也不想去;好不容易升职加薪了,抬头看看飞涨的房价也只能望房兴叹,于是开始炒股、开始投资,但收益却不尽人意,心累之后想想,还不如一味埋头工作。
像这样朝五晚九的上班族就不迷茫了吗?显然他们依然还会迷茫。而那些自小锦衣玉食、含着金钥匙出生、长大后拼爹靠妈的人,他们也会迷茫,迷茫于风花雪雨、儿女长情。
于是我开始怀疑,他们为什么也会“迷茫”呢?后来终于想通,他们的“迷茫”离不开一个字——“懒”。以大多数人拖延症的顽固,我想象不出最后他们中有多少人能够实现自己此前做出的计划。明明一事无成,却天天喊着要努力奋斗,最后在deadline之前捧着匆匆赶出的一份“成果”暗自窃喜。
昨天一个学妹在微博上找到我,她告诉我大学一个半学期下来了,过得很迷茫。自己学的专业不合胃口,想要转专业,但一想到自己的成绩又不得不放弃。打算在外面报个辅导班吧,却又不好意思向父母要这笔钱。喜欢上了一个男孩,昨天才知道他已经有了女友,一切都只是自己的错觉。学习不行,社团组织混得也很烂,感觉自己越来越颓废,所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让她重新理清下思路,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艺术专业,当时为什么没有报艺术学校。她回答的很现实,因为父母觉得艺术生毕业以后不好找工作,为了毕业后的前途,父母替她填了现在的管理学专业。
我问她毕业以后想要做什么工作,她告诉我自己挺喜欢画画的,曾经考虑过工业设计这个专业,但又怕自己吃不消每天高负荷的作业。我问她是否真的非常喜欢画画?她回答的很坚决。我告诉她既然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现在就好好顾好目前的学习,其他的事情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问她:“对于你目前的状况,你有想过什么解决的办法吗?”然后她针对自己的问题一一举出了对策。这时候她已经变得明朗起来,我问她:“既然你自己心里已经有了决策,为什么还要来问我呢?”她支支吾吾着回答不上来。
“也许我只是需要鼓励和安慰吧”她这样对我说。
“你把你的想法跟我分享,其实只是想要寻找别人的赞同。”我告诉她:“其实,你连别人的赞同都不需要,你要做的只是克服自己的惰性。”于是她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然而我实际上并没有做什么。
这样的事情我不是头一回遇见,见得多了我便逐渐知道了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观望也是一种关注,缄默也是一种态度。迷茫时你没有必要向任何人寻求答案,自然而然地走下去,那么你想要追寻的东西一定会在隐秘中显现出来。
其实迷茫并不可怕,它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可怕的是身处迷茫之中却不知道去摸索出路。有人担心说最终摸索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一直迟迟不能下决定。
但重要的并不是你得到的东西,而是得到这个东西的过程,因为它总能带给你一点思考。无论你最终得到了什么,你要相信你所付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的。有时候只有犯了错,尝试了,你对事情的看法才会变得清晰起来。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尝试,而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有大把的资本可以去挥霍,所以不要再患得患失、举棋不定了,放心大胆地去尝试,正因为年轻,所以要勇于犯错。
我们每天都在快速试错,快速迭代,快速更新。迷茫的意义就在于逼迫我们去做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我们通过不断迷茫,不断选择,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有时候只有迷茫了,我们才会去思考,事情的关联性才会慢慢显现。
现在的你,还怕“迷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