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只要在网上搜一下都可以了解到,《论语》是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同时它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第一 共16章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 共24章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共25章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共25章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共28章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共29章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共38章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共21章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共31章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 共27章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 共26章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 共24章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 共30章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 共44章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 共42章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 共14章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 共26章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 共11章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 共25章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 共3章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粗略的看了一下这些介绍,又翻了翻内容,我原想一小节一小节的阅读解析,可是细细再了解了一下之后发现,《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算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也不是一个人的手笔。书中也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再想想有492章,这样一算读完,写完是要用一年多的时间了,到底需不需要这样去解读呢?可能需要好好的斟酌一番。
不管怎样,既然决定读,想再多也没用,先读了再说。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
孔子说:“学东西经常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这是读书时曾在《论语十则》中读到的篇章,我脑海中似乎还能回想出语文老师当年操着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读《论语》的时候的样子,也跟着浮现除了她在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们偷偷的发笑,复习功课有什么开心的,下课了去玩才是最开心的,写这话的人是不是傻?她再解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时,我们更是无感,一群年少的孩子,有几个人会有远方的朋友呢?又如何能体会出那时怎样的快乐呢?后面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更加不能理解,人家为什么要了解我,我又为什么要让人家了解我,为什么要生气呢?
不得不说,那些年书是读了,字也是认了,可是道理真的没有好好的理解,更加没有好好的记住。
如今在回首,“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每次在学习后从实践中感悟到所学知识的精妙和好处时,心中的那种兴奋;每次在重温学过的知识时发现自己在哪个点上,因为原来之前没有理解透,又或者是没有记住,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当下被解决时的愉悦。就如同此时再一次认真来读这句话的心情,真的就是“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啊!
这些年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一个许久不见的朋友突然碰见,一个在其他城市的朋友突然来寻访,一个远行的朋友从遥远的地方回到身边,身居两地的朋友在异乡偶遇,甚至自己特地去到远方探望好久不见的朋友,每一次遇见时,心中的那种欣喜和快乐,那种久别重逢的感怀,这不正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
白云苍狗,我们都从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了历经沧桑的成年人。渐渐的发现有些话想说却不知对谁说,有些事想讲却在开口的那一刻觉得说了其实也毫无意义,于是选择了沉默。生活教会了我们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尽抛一片心。生活还教会了我们,问题更多都是自己的,所以要学会自己面对。
既然都不能够将自己全部剖析在别人眼里,又何来能够完全理解你的人呢?所谓的心有灵犀其实都是彼此太过了解的结果,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如果别人对我们本不了解,我们又如何强求别人能够理解我们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似乎是成年人最理性的对待交往中的共识度应有态度。
多么浅显的道理,我们却用了太长的时间去理解,看来孔夫子对人性的理解真的是非常的深刻。
这样想想,似乎真的该仔细的读读这流传了两天多年的“之乎者也”,句句都似乎是带着道理的。或许我真的不该太注重这个读书的时长,更加关心的应该是自己读书的收获。
好吧!既然读,就要好好读。但是也不能遥遥无期。《道德经》读了八十一天,王阳明读了一百天,孔老夫子如果可以就读个120天吧!毕竟我还要一起看《易经》,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摇头晃脑的跟孔夫子念几个月之乎者也,看看我是不是真能学会念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