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一品
1.
烂铁盆里的火慢慢熄灭了,村民都陆续回家,村长媳妇和菇凉铺好床,交代了一下,走了。一切是那么的安静,只有远处的狗不时“汪-汪-汪”的叫声。菇凉累了一天,连昨天走错路也算的话,应该是两天。可是她一点睡意也没有。本来菇凉的父亲是要送菇凉来报到的,后来一想,该给他自己锻炼一下,也就没有送了。
睡在新铺的床上,思考第一天的课怎么上。村民的淳朴和热情使他这个自认为看透人间冷暖的人不知所措。她要好好的扎根教育,把书教好,从吕家村开始。她从床上起来,爬在窗口看了看外面,木杆上红旗没有风,已经耷拉下来,再往前面就是黑黑的一片。房子边是一块打谷场,农民新收的谷子还没完全收拾干净。
她走出门来,想把国旗拿下来,生锈的铁线刺得她手直疼。忽然想起,门口砍柴的斧头,她拿过来砍断了铁丝,国旗降下来了。她拿到自己休息室,拿出自己带来的洗衣粉洗了个干净,又解下运动鞋的鞋带串好国旗。安心的睡下了,这是她睡得最沉得一晚。
2.
吕家村在山顶上,鸡叫得最早,人们最勤劳。天才刚亮,孩子们上学的声音提醒她该起床了。她简单的梳洗了一下,走了出来。昨天来得晚什么也没看到,原来教师的前面就会一个峡谷,下面碧绿一片,这里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也倒使人心旷神怡。
她来不及多想,匆匆走进教室去,大大小小坐着十八个孩子。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先升旗,同学们到外边来。”
孩子们一下都跑了出去,菇凉到自己的休息室拿出国旗,发现孩子们跟着老师走来走去。
“大家站队啊!”
“什么是站队?”一个小姑娘怯生生的问。
菇凉把孩子们一个一个的拉倒指定位置,面对太阳将要升起的地方站成一排,然后走上前去。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举行升旗仪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我们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就是我手里的这面旗帜。”
“同学们,我们一起唱国歌,把国旗升上去。”
“五星红旗……”
国旗慢慢伴着歌声,升到了杆顶!昨天解下的鞋带,这面也固定不了国旗,阿兴走了过来,用力把铁丝掰弯,国旗挂好了。
这可能是吕家村历史上第一次升旗仪式,虽然不为大家所知,但它一样可以彪炳史册。
3.
教室里,孩子们坐得笔直,都看着新来的老师。
“同学们,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今年师校刚毕业的,是来吕家村的志愿者,叫邹霞,你们以后就叫我邹老师。”
随后的时间,邹霞了解到,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出过这个大山,昨天的路是他们离家最远的一次。那面发白的国旗是前几年一个志愿者带来挂上去的,他们从来没有过升旗仪式的概念,国歌是上一个老师教他们唱的。
班里有十八个学生,一年级五人,三年级四人,六年级九人。这里的教师人少,一般要把稍大或稍小年龄差不多的并到一起,一个老师轮流给三个年级上课。
邹霞终于明白,教室里有前后两个讲台的原因,前面一、三年级的九位同学用,后面的六年级的九位同学用,教师讲完一年级,让他们做作业,再讲三年级的课,让他们在做作业,最后讲六年级的课。
看着孩子们的眼睛,简陋的教室,时断时续的教师,让他们更加充满对学习的渴望。
4.
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没有课本,这是邹霞没有想到的。她想起了村长,可是起床的时候看见村长牵着毛驴下上去了。她只好把今天的课上成班会课了,反正也是开学的第一天。她给孩子们讲国家名称、国旗、国歌、国徽,少先队的由来,红领巾的含义,还教同学们唱了国歌。
一天终于结束了,今天她要自己做饭。柴是劈好的,整齐推在那里。米是村名送来的,绿菜也很新鲜。用竹瓢舀出村长媳妇昨天挑来的水,把菜洗好,把米淘了。可是怎么也烧不着火,火烟呛得她睁不开眼。
阿兴的头在门口探了探,蹲到灶边,把点燃的松毛丢进去,关住火门,火苗跳动了起来,屋里的烟慢慢散去。邹霞这一刻对这个眼前的男孩佩服得说不出话,他视乎像普罗米修斯一样把火种带给了她。
邹霞把锅炖上,才发现水没了。她问阿兴哪里可以打到水?阿兴指了指山下,挑起水桶就往山下去了。邹霞跟在后面,走了十多分钟,听到水流的声音,原来是一个泉。他们把水打满,邹霞想自己挑,才走出几步就脚下踹到石头,跌翻了,膝盖还摔破了皮。阿兴把她扶起来,坐在石头上。自己去打满水,挑着水走在前,邹霞一瘸一拐的跟在后。阿兴每走一段就停下来等她,好一阵子,才把水弄上去。
我们总是觉得农村落后,可是恶劣的环境,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真有一天他们走出大山,我们又拿什么和他们去比较。
5.
天快黑了,村长拉着他的毛驴回来了,老远就叫邹老师,毛驴背上驮着两箱东西,今天他是去镇里中心校领书去,满满的两箱抱进邹霞的休息室,一箱课本、作业本、文具,另一箱是粉笔。送完东西又到灶房看了看,点点头,回家去了。
邹霞原来以为自己是要现编课本了,真在头疼,村长就把书送来了。她把书打开认真的看了起来,一边看一边标注,一年级,……三年级,……,六年级……
当看完六年级的课本的时候,吕家村的鸡已经在开始陆续的叫了,她合上书,安静的睡着了。梦里他梦到阿兴考上了大学,她和阿兴在校门口合影。
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是当年参加中考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工作,为后来的普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现在面对一批批的大学生,大学成了他们永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