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开工,1988年建成通车的九江大桥是坐落在325国道上的一座大型独塔双索面预应力混泥土斜拉桥,连接着佛山南海的九江市和江门市鹤山市杰州之间。大桥全长1682米,宽16米,还曾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铜奖。
但是,九江大桥再次吸引起公众的注意力,是因为一次重大事故。
2007年6月15日清晨五时十五分左右,伴随着一声巨大嘈杂的声音,九江大桥长达200多米的路面断裂掉入西江,同在事故现场的还有一艘沉没了一大截船身的运沙船“南桂机035”。
首先航道中的桥墩不论怎样布置,都难以绝对避免桥梁遭受船舶的碰撞。且随着各种类型船舶和船队的航行速度和尺寸的显著增大、船舶的数量越来越多和船速越来越快,船撞桥事故的发生几率也会增加。客观地说,船撞桥事故既有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但一般不存在主观故意性。
其次,船舶在航行时,通过桥孔前后的地段与通过桥孔时的风速、风向、流速、流向、水位都有差别,尤其在墩身附近的涌流、漩流、漩涡,临时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即使对有经验的驾驶人员也难以及时掌握其规律而失控撞上桥墩。
在这次事故里,从桥梁的设计施工,再到运营管理方面的种种细节,都能获得很多宝贵的教训。
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得出,大桥坍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无序采沙导致河道下切,导致桥底部受保护部分削弱,开采速度远远超过沉淀速度。 第二,设计的抗撞强度太小。九江大桥两孔160米通航孔即主桥墩按横桥向船舶撞击力1200吨进行防撞设计,南、北两侧非通航孔桥墩按横向撞击力40吨进行防撞设计。 第三,桥梁施工过程存在偷工减料或者施工指标不合格。
相比九江大桥,1957年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被撞七十多次,至今仍没出现严重事故。
武汉长江大桥的8个桥墩中,有重力型实体素混凝土墩身,也有薄壁孔心的钢筋混凝土墩身,重力型实体墩身仅用15MPa(C15)级混凝土浇注而成;薄壁孔心的钢筋混凝土墩身也只用20 MPa(C20)级混凝土浇注而成。设计时,考虑船舶的碰撞力为:纵向150吨力,横向300吨力。这几个数据对现在的桥梁设计人员来讲是难以置信的,也是不敢接受作为设计资料依据的。
此外,船舶通过桥孔通行时,一般均由航道部门设置的航标或配有声、光、电等警示设施,尤其是当大型船舶通过时,还特别规定需要通报给当地的航道管理部门,在他们派出的领航船先导引航下通过,不应发生撞桥的恶性事故。
因此,九江大桥撞桥事故既是一次偶然事故,也是人为事故。
九江大桥在当初设计之时就应该采用少桥墩的方案;施工阶段的质检监管也应该严格到位;河道采沙业的规划管理工作应该落实做好;而航道运输的预警管理作业也应该做得更好。
这次事故里,我们学到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