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下,在你面前有个2岁的婴儿,刚不久前才学会走路。每天都在用咿咿呀呀你听不懂的语言跟你交流,时不时跑过来冲你傻笑,逗乐了他自己也逗乐了你。当他用纯真的眼神看着你时,你不禁想,为什么快乐对于小孩子来说那么简单呢?
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史上特别热衷于讨论人类基本需求的本质与种类。尽管在这方面存在激烈的争论,但大多数心理学家同意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在“自我决定理论”中阐述的三种人类天生的需求:“关联感”、“胜任力”和“自主权”。
当然也包括上面举例的baby。他们在乎自己是否能从看护者那儿得到养育(关联感);他们在乎学习:学习爬行、走路、学着将抽屉拉开,把所有他能拿到的东西都扔在地上,学着把木块放到形状相符的窟窿里(胜任力);他们也在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主权)。所以即使当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帮你“重新设计”你的家时,不要懊恼也不要生气,他们只是和我们一样,在学习认识世界和世界相处,只是想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而已。
甚至有一点他们是比成年人厉害的,就是对喜欢东西的直觉。他们会肯定的选择能满足他们真实需求的目标,而不在乎其他。这也许能部分说明为何孩子总是比成年人快乐。至少他们做的都是他们想做喜欢做的事情,也没有强制的事情需要他们完成(婴儿时期,估计大一点了就会有家长逼迫他们上各种班了)。
思考一下,为什么做喜欢的事情会带给他们那么单纯的快乐(成年人即使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还是会不那么快乐,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意味着要做更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实现一个目标并不代表全部。从长远角度来看,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其中的原因也是同样重要的。
回想一下自己为什么想要加入开智读书会二期的读书活动?
- 因为单纯的喜欢阅读?
- 喜欢一群人读书的感觉(想象下在世界不同的坐标下有很多人和你一起读一本书的奇妙感,真的还挺神奇的)?
- 想读的书正好是开智选的五本书之一(例如我)?
- 因为第一期贡献了保证金,第二期想要拿回来?
- 因为单纯的喜欢开智社群,只要是开智的活动都想加入?
- 还是因为第一期没读过瘾,觉得自己的读书笔记太烂,想升级自己写读书笔记的方式?
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是我们****自己选择****要加入的读书活动,自己选择读的书籍(自主权)。但是为什么完成的动力还是像漏了气的皮球,总是有点蔫呢?
当我们被自己的愿望所鼓舞时,我们自由地做出来源于兴趣的举动而不是被迫强行执行任务。这就是心理学家所指的“内在动力”。
想想自己选择读某本书的初衷,将书中的某个章节或整本书与自己的需求进行挂钩。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去点燃完成目标的动力。如我选择的是《成功,动机与目标》我选择这本书恰恰是因为自己在过去的半年里,不断的随着我的需求对目标制定方法进行迭代,虽也能保持一定的完成率,但是仍然渴望用科学的方法跟这个天生爱偷懒的大脑斗智斗勇。
人们只有在看到价值时才会产生为目标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