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克里斯蒂安·格吕宁。严格地说,克里斯蒂安·格吕宁(以下简称格吕宁)是法律专业。之所以他会涉足学习方法这一领域,主要是出自他自己个人学业的考虑。当在修读法律专业时,他同时还经营着自己的公司并且负责在欧洲各国开办关于网络设计和网络编程的培训。德国的司法考试通常需要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来准备,这样一来他的时间就捉襟见肘了。为了应对时间上的拮据,格吕宁将精力放到了学习效率上。结果是,尽管他准备司法考试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总成绩却在全德考生里名列前五。他自我验证了其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于是成立了格吕宁学院,专门提供新的学习方法培训。
在做培训的过程中,他发现,市面上关于记忆力、思维导图和时间管理的书籍浩如烟海,但是能够把所有与学习方法相关的因素都融合在一起,逐一探讨每个因素对整体学习效果的影响的书籍却十分少见。有鉴于此,他撰写了本书来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如上所述,这本书其实是一本类似综述的书籍。在研读这本书时,能从里边发现很多其他书籍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讲它的理由,并不是作者写得足够精彩,而是它的覆盖面很广,可以较为全面的介绍已经被证明有效的学习方法。
虽然本书名为《超级快速阅读》,可是作者自己也承认,阅读速度绝非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唯一指标,理解和记忆才是至关重要,但这两者并不冲突,通过一定的方法,甚至可以相辅相成,本书实际上是为了揭示这样的方法而创作的。
作者将这本书的学习分为四个流程。第一阶段是拓宽视野,快速阅读;第二阶段是快速阅读进阶训练;第三阶段是五感并用,超级记忆;第四阶段是把方法应用到你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但是在实际想要读和应用这本书的时候,这个顺序并不利于我们的使用。因此我将这本书简要分为:准备、练习、进阶和复习这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
相信很多书友都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书里提到的一些方法和今天介绍的《超级快速阅读》不谋而合。在阅读的准备阶段,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将要读的这本书做一个宏观定位。人脑中有一个重要的部位叫做“缘脑”,一旦缘脑感知到周围环境存在过多不稳定或不确定的因素,认定大脑无法根据现有信息把握事物全貌时,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如何宏观定位一本书呢?首先是越早知道你要读的这本书是什么类型越好。至于如何分类书籍,可以参见《如何阅读一本书》。
在知道这一点之后,就要进入快速浏览,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读书的目录、索引、序言、插图、表格和书本中有着重标记的文字,至少要能够大概知道书本要讲什么,怎么讲的。在《雪球记忆法》中就提到这样的读书方式,这样做不仅可以迅速地熟悉书的内容,大致把握书籍脉络,还可以激活脑中相关知识储备,减轻阅读负担。大脑储存信息有两大规律:想要记住一条信息,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否则,再多的信息也只能在我们的脑海里毫无章法地飘来飘去;第二是只要我们不断练习,总有一天某种新的技能会习惯成自然。知道这两点,对学习有着极大的裨益。
最后,在阅读之前最好能准备一些问题。在小学阶段我们就会被老师教导带着问题去读书,当时没有在意,现在想来,这里确实含有非常科学的道理。带着问题读书,首先是大大地提高了读书的主动性,不再是书里想传达什么我就接受什么,而是像探宝一样依赖自己寻找答案。二是能够抓住重点。其实一本书能够传达出来最精辟的部分可能很少,而那部分往往就是你想要的。带着目的去读,就不容易错过它们,从而提高读书效率。
在阅读时,我们的视线并不是匀速S型运动的,因为当我们想要看清一个物体时,我们的视线必须停止跳跃,停留在某点上进行调焦。也就是说,我们的视线在阅读时是处于跳跃状态的。在正式介绍快速阅读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与之相反的“逐字阅读”的三大问题。
第一,低效阅读。当我们逐字阅读时,我们将一段文字分成了以单个字为单位,每个字无法准确传达信息。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小青苹果”这句话时,如果逐字阅读,那我们看到的是“一”、“一个”、“一个小”……需要六次叠加才能明白这里在讲什么。不要小看这种叠加,大脑完成这个运算需要几百万次化学反应。在不断叠加过程中,不仅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也加大了记忆的难度。阅读高手之所以能够达到常人难以想象的阅读速度,是因为他们使用合适的语义单元来读取信息。
第二,无法集中注意力。人脑每秒钟有意识处理的信息量约为126个神经比特,但在阅读时,大脑每秒钟处理却只有40个神经比特,这意味着大脑每秒钟都有80多个神经比特的闲置空间。大脑是一台勤奋的计算机,在这种资源过剩的情况下,它会调动闲置空间来处理其他信息,也就会导致注意力涣散。更严重的是,当注意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会“彻底关机”,拒绝输入任何信息。当快速阅读时,我们按照语义单元读取信息,这样就没有多余精力去胡思乱想,也就会更加专注。
第三,视线下意识游移。其实,人眼并不适合捕捉静止的影响,因袭阅读对双眼来说是一项极不自然的活动。如果你观察过人眼转动一圈的轨迹你就会知道,我们的眼球根本无法做匀速圆周运动,而是一个诡异的多边形,只不过我们自以为是个圆。这说明两点问题:第一,我们的裸眼在没有任何辅助条件下其运动轨迹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圆;第二,我们无法有意识地感知自己确切的眼球运动轨迹。或许你从来没有意识到,换行占用了阅读总时间的1/3。
练习阶段
知道了以上三点,我们就能理解快速阅读练习阶段的几项练习了。
用手指或笔尖辅助练习
有人会说,这不是学龄前儿童才会使用的方法吗。不错,可是这种方法不仅自然,而且更有效率。阅读的速度取决于视线移动的速度,而引导能够优化我们眼球的运动轨迹,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避免视线和思绪游移。除此之外,用辅助工具帮助阅读还有几点好处。一是能够时刻触摸到书本,会对书产生亲近感;二是我们的眼球擅长观察运动的物体,在跟随手指或指尖运动时,我们注意力集中,记忆也更加深刻;三是当我们接触书本时,触觉也参与到了读书中,这和本书后面要讲的五感协作息息相关,此处不赘述,只要知道触觉的加入同样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逐步拓宽视线范围
我们阅读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信息并非无差的。视网膜中央的图像尤其清晰,而边缘区域则比较模糊。所谓视线范围,指的就是我们能够看清的区域。很多人不知道,女人的视线范围往往要比男人宽得多,这和原始社会分工有关。为了拓宽视域,我们可以在使用辅助工具引导阅读时,不从每行第一个字开始引导,而是从第二、第三甚至更靠后的字开始。长此练习,我们的视线范围自然会拓宽。
我们还可以进行3-2-1练习。3-2-1练习就是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先读3分钟,然后标注自己的阅读进度。接下来要求自己在两分钟内完成,什么时候达到标准,再把时间缩短到1分钟。这样会在无形当中加快我们的阅读速度。
提高阅读的辅助练习
书中提到了两个辅助阅读练习,一个是整行阅读练习;另一个是三级跳练习。整行阅读练习练习指的是在阅读时,只留下一行,其余部分遮住,快速看一眼该行内容后也遮上,随后回忆看到的内容,反复练习,直到能够回忆起来;三级跳练习指的是在书本页面上画3条竖线,彼此平行,将页面划分成四块区域。在阅读时,将视线有意识地停在三条竖线上,加大自己跳跃文字的幅度。
进阶阶段
接下来进入到快速阅读进阶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重点是视觉卡片和五感并用。所谓的视觉卡片,我们可能并不陌生,它就是——思维导图。做视觉卡片有三大好处:促进记忆,启发联想;激发左右脑的协同效应;凸显信息的主次关系。这里只提一下激发左右脑的协同效应。我们一般认为,人的左右脑有着严格的功能区分,但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这种严格划分已不再适用。但我们仍需要明确,只有当我们同时调动左脑与右脑时,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感并用是这一阶段的重点。人体是通过五大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视、听、触、味、嗅。在阅读中,更加重要的前三种。书中提到了两种五感并用的方法:讲故事和运动眼球。讲故事就是将要记的事变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你觉得这件事很无聊,但在《魔术记忆》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到了类似的联想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眼球运动竟然可以激活不同的脑分区。比如,当你需要回忆某张视觉卡片时,往左上方看比往正下方看要有用。具体眼球影响如下:
图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受某一感官渠道的主导。可以用一下办法稍作分辨:视觉型的人通常喜欢看书,而且书中插图和表格越多,他们理解起来就越容易;听觉型的人印象深刻的知识来自于听过的信息;触觉型的人需要亲自经验。但是,有数据表明,通过阅读得来的信息,人脑大约能记住10%;听来的信息,大约能记住20%;从图片或图表中获取的信息,大约能记住30%;边听边看的话,大约能记住50%;在被动接受后,又向他人主动复述一遍,大约可以记住70%;如果经过实际应用,大约能记住90%。因此,充分调动五感才是提高阅读效率最好的办法。
最后,我们要改掉一字一句默念的习惯。其实,完全不默念几乎不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阅读时彻底忽略它,专注阅读速度,只有在看到关键词时才默念,这是一箭双雕的解决办法,因为它还调用了听觉。
复习阶段
在复习阶段,作者提到了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系统复习等等方法。这是一些有用的学习和生活技巧,但和阅读本身几乎不再相关,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详谈。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给人太多的新鲜感,它确实是一本涉及面很广的书,我们完全能够从这本书里看出作者的意图,但是博而不精的编排和不太合理的结构安排让这本书的价值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我建议大家看一看我写的东西即可,没必要购买实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