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玩的时候,宝宝突然自己唱起来: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母亲节刚过没多久,耳边单曲循环着王奕程版本的《当你老了》和仁和的《外婆》。来两个关于“妈妈”的故事。
一、
送宝贝回老家,让妈妈(婆婆)带去隔壁邻居家玩,我才能悄悄地走。师傅开车送我回去,车子没开十分钟,电话响了,接通电话,那边只有宝宝哭喊着的三个字:要妈妈,要妈妈,要妈妈。
我的心都要碎了。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文字是无力的语言,或者说是我没找到合适的词来贴切形容这种感受。
宝贝,对不起。妈妈也很想一直陪你在身边。想等你再长大一些时候再教你“分离”,可是妈妈也没有办法。妈妈要上班,没办法同时照顾你。妈妈要工作,要赚钱,要生活,才可以给你提供生活费,才能多去看你,买你喜欢的吃食和玩具,才能陪你一起玩,度过有限的“陪伴时光”。
宝贝,请原谅妈妈与爸爸的婚姻破裂,无法给你一个完整的家。但是宝贝,即便是一个完整的家,整日吵闹的生长环境对你而言并不算更好的选择。妈妈情愿你生活在宁静的乡村院子,爷爷奶奶的宠爱和陪伴或多或少可以弥补和给你安慰。
请原谅妈妈的自私。过早让你经历这种亲情的生生离别。
请原谅妈妈没能经营好与爸爸的这场婚姻,没在这节课里顺利毕业。毕竟,妈妈是第一次当妻子,爸爸是第一次当丈夫,奶奶是第一次当婆婆。
你从冬天就开始一直流鼻涕,爷爷奶奶爸爸起初以为你感冒,给你吃药,但是总是不见好转,一直只见你流鼻涕,没有其他感冒发烧的症状,妈妈怀疑你是鼻炎。
妈妈能做的就是带你来西安的正规三甲医院看鼻子。这一周的治疗,好了一大半,看着你不那么难受的小鼻子和小脸,在我怀里安静的睡着,妈妈觉得心安,安慰,幸福。
孩子是可以让妈妈抵御一切,坚强起来的力量。
你如此弱小,但却可以给妈妈前所未有的力量,帮妈妈支撑起一片充满爱意和温暖的一片天。
二、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是85后,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妈妈的妈妈则出生于六十年代。
外婆没有太多文化,大半辈子生活在陕西郊县某个村子,远方的世界还不曾看,远方的路还不曾走,因此见识不足是合理的。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外婆的兄弟姐妹多,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其实比较淡漠,精力分散,一大家子张口吃饭伸手穿衣都要操持,很辛苦。
妈妈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城市里严格执行“一个孩子”的政策,农村则普遍是2个孩子。你的年代又改变政策提倡生二胎。
那会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所幸的是,妈妈被外婆养大,病没有因为是女孩就溺死在尿盆里。
对,仅仅是“养”,几乎没有“育”。所有的教育指望由学校的老师来完成。
而有些事情,老师是不教的。比如说大姨妈这事。六七年及学校会发生理知识读本,这种课不会排在课程表里,和课外读物归在一起——回家自己看。包括生理课本中的某些章节。
所以当第一次大姨妈来时,那种惊慌失措是没有得到关爱和帮助的。妈妈的有些同学有姐姐还比较好,会红着脸扭扭捏捏问姐姐,没有姐姐的,也不敢随意和人交流,怕被笑话和出卖。
憋着涨红的脸掏储存罐里的钱去买卫生巾,没有零花钱的或者没有存储习惯的还要开口去问打人要钱。
通常都会被问:
要钱干嘛?
买东西。
买什么东西?
……哎呀,反正就是买东西。
要多钱?
怎么好意思开口说要钱是去买卫生巾?所以就语气烦躁~~有人幸运,没有这份艰难,直接偷自己娘亲的。磨磨蹭蹭的,匆忙塞几个在自己的书包里或者裤兜里。
有一次,班里一个女孩子,塞在裤兜里的卫生巾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幼稚淘气的男孩子踢来踢去玩儿。气的姑娘哭泣又委屈的不能言声一句。
老师来处理: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好!某些男同学,也放尊重点!
现在想想,真好笑呢。搁现在,不知是怎样?当时的那个女孩子窘迫死了!那些踢着卫生巾当大面包玩的男孩子们,后来已经长大到军训用卫生巾垫脚;后来长大到帮媳妇坦然正色的买卫生巾;后来长大到勤快的帮女儿换尿不湿。
再回来继续说妈妈和她的妈妈。
外婆通常会没心计的逢人抱怨,我家女儿如何惹我生气,如何不好不乖,还有杂七零八,对于她而言,只是一种无心的疏导情绪。
被倾诉的人,一般也会附和自家孩子如何惹人生气,也总有一些明白人胜出一筹:从不说自己家孩子不好,只说自己孩子的好。
自己家里的事情,好与不好,孩子好与不好,许多时候外人不知情,自己传扬出去的只是不好的,好的几乎很少传播出去,然后未来某一天,你听到一些是非话,发现那是当初自己的原话。带着情绪,意义简单的字词,转一圈,重新传回来,已经面目全非。然后又嫌弃被人笑话。
以往妈妈也会怨愤,带着放大的坏情绪,但终究随着你的出生体会到了母亲对于孩子的确是无条件的关爱,不过是受限于缺乏文化和有点文化的的需求不匹配引发出来的矛盾。
妈妈与爸爸婚姻破裂以后,重新回归有父母在的那个家,此时才更深刻的明白父母之余“妈妈”的意义。
无法隔断的亲情,永远不会抛弃的亲情,让妈妈同以往的所有做了和解,接受,并且原谅,然后重新开始,逐渐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