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的均衡,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型的转变。
一、学科与科学
“学科”是指旨在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从科学、技术、艺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应当学习的内容,再从教学论的角度加以区分并系统地组织起来的课程的主要构成因素,是重新概念化了、体系化了的教育内容的单位。
首先,“学科”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的结构。其内容应该涵盖的要素:1.科学最重要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2.以该学科的教材为基础所形成的世界观、伦理审美规范、理想。3.探究与科学思想的方法。4.科学史上的若干问题。5.包括知识的运用在内的能力、技能。6.认知活动的方法、逻辑操作、思维方式。7.才能与情感发展的某些指标。
其次,“学科”的课题毕竟不同于“科学”的课题,“学科”的内容不等于“科学”的内容。必须从种种可能的体系中选取最适合教育目的的一种。“科学”的理论内容必须以适于充分发展的形成中的儿童的智能方式加以授受。
在学科教学中,学习者的认识形成过程却类似于科学的形成过程。这就是从体验到理论的过程:体验——所谓体验,无非就是意义关联,通过五官认识自然与社会;经验——经过梳理的体验;实验——有意识的设定目的、条件,反复综合,以揭示事物的真理;逻辑——梳理、归纳、表达事物的方法,借助归纳与演绎揭示事物的关系,形成思考的框架;理论——确立客观的自然法则的最终阶段。
二、学科论的对立与“学科统整”
要素主义学科论持“教育的含义原本就在于传递传统文化的本质”的立场,认为“学科”展望文化遗产是先于接受的客体——儿童的;活动主义学科论持“教育的含义在于引出儿童的自发性活动”的观点,强调“学科”是由引发自发活动的主体——儿童的兴趣爱好的种种素材组织而成的。它们的翻版是学问中心主义与人性中心主义。
学科课程的特质在于:一是它反映现代文化的下位文化,反应人类智慧活动的整体,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奠定基础。二是在学科中,有学科固有的知识、技能、认识、表达、探究方法和价值观,学科给学生创造了认识的框架。三是学科的内容与方法倘若能够被出色的组织,它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目标。
学科分为“工具学科”、“实质学科”、“生活学科”或“技术学科”。
三、“学科统整”的源流
所谓统整,是分割与分解的反面,是使事物处于一体化的完整状态。
课程真正的统合唯有彻底通过“相关统合”与“经验统合”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
四、“学科统整”的实践
在当今时代,地球不过是一艘“地球飞船”。历来扎根于分科主义的学校课程正在面临来自“全球问题”与“现代儿童问题”的挑战,把二者整合起来,构筑“跨学科课程”或“学科交叉课程”的研究,将为明日学校课程的设计开拓崭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