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恰好幸运地出生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之所在地,也由此方才会生出中国大地上独有的迁徙活动,才生出所谓的“没有梦想,何必远方”。
此刻,我一个人,在离家千万里的地方,看完影片《布鲁克林》,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离开家乡,去到一个没有朋友、没有乡音、没有家乡菜的地方。
《布鲁克林》(Brooklyn)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爱尔兰姑娘爱丽丝因家乡工作机会渺茫,在姐姐和神父的帮助下,来到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工作的故事。2016年1月14日,该片入围第88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
家乡有我们熟悉的一切,有亲人,有朋友,物价不高,生活压力低,节奏也比较慢。天天听着乡音吃着家乡菜,家乡这么好,我们为什么要离开?
也许正如影片所呈现的一样:
每个叫做家乡的地方总有一群人,他们深谙本地人情,自以为有资质可以横加指责别人的一切。 钱、权、势就是生活的通行证。就像本片中爱丽丝的面包店老板娘凯莉,无情的指责她:呵,你也要去远方?你可怜的姐姐要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啦,还有你那可怜的妈妈……
所以女主的姐姐对她说:
我能给你买很多很多的衣服,我却买不了你想要的生活。我只能送你离开。
当家乡给不了一个年轻人尽情发挥的舞台,支撑不了一个年轻人的梦想,他只能选择离开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临别的场景看起来那样熟悉:
每当春运接近结束,中国无数个火车站台上都要上演这样的情景。火车上是即将离家的游子,站台上是泪眼婆娑的亲人。
刚来到美国的爱丽丝,灰头土脸,十足的土包子,不知道时尚是何物,不知道肥皂还有不同的牌子。想家想到不能专心工作,独自抱着家人的来信在角落里哭泣。
可这一切都被一个意大利小伙的出现所改变,她拥有了自己的爱情,在异国他乡。同时在神父的帮助下,在夜校学习速记,并拿到了证书。
这一切和我们是如此的相似。刚从小镇来到大城市的我们也灰头土脸,也曾深夜落泪,也曾想要找到一个人依靠。为了能在大城市扎根,我们也曾报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学习各种技能,渴望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薪水。
获得爱情的爱丽丝仿佛重生了一样:约会、见男友家长、去海边游泳、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每一个陌生城市的单身狗或许都能够理解,为啥女主有了男主后各种开挂。
“身在他乡,最欣喜是获得家中讯息闻得家中一切安好;最不能承受,亦是来自故乡的噩耗。”很快,就传来爱丽丝姐姐因病去世的消息。
爱丽丝不得不回国。也许是男友的不够自信,也许是怕爱丽丝一去不复返,回国之前,爱丽丝和男友悄悄扯证了。
从布鲁克林“镀金”回来的爱丽丝,仿佛是名流千金归来。她不再是离家时的灰姑娘:着蓝色洋装白色高跟鞋,戴着太阳眼镜,挽精致手提包,时髦发型,走在大街上,连打招呼的路人都说喜欢她的打扮。是啊,和从前黯淡无光胆小懦弱的自己相比,现在是找到自我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自信从容和有底气,怎能不从心底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与此同时,她顺利继承了姐姐在公司的会计职位,从前不敢奢望的小镇富二代也开始追求她。男友只是个普通的水管工,家里6口人挤着个不算大的房子。而现在自己的追求者有事业,有豪宅,礼貌又绅士。
如果说离家是因为找不到一份好工作,没有一个好归宿,现在两者都有了,还有什么理由要离开?更何况母亲也需要自己。换成你,会不心动?
所以此时沉醉在众人艳羡眼中的爱丽丝动摇了:男友的来信她迟迟不回,也许不知道怎么回。
她也许会留下来吧。
如果没有那个刻薄的面包店老板娘凯莉。
凯莉从别人那得知到爱丽丝在美国已经和男友结婚,想借此威胁或阻碍她回美国。 至此,爱丽丝才发现,小镇什么都没有改变。比起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条件更好的伴侣,她还是选择再次离开家乡。
这一次走也许就是永远。
这一次在从爱尔兰到纽约的船上,她碰到了一个小女孩,同样的去布鲁克林,同样的懵懂无知,同样的对未来彷徨,多像当初的自己。
影片以爱丽丝和恋人的拥抱作为一个happy ending,有点像中国式的圆满。
也许我们都会好奇,她到底是因为什么回到了布鲁克林?
是大城市那份自由?也许是更多……
离开还是留下,往往一念之间,可在背井离乡的那一刻,我们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我们了。
整个影片刻画得太过美好,除了那个刻薄的老板娘,所有的人都对爱丽丝很好。然而真正在异国他乡,融入一个新工作,新环境是谈何容易的事?
今天我们在大城市,可能生活得很拥挤,吃的是快餐,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很长,每天要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夜深人静的时候,可能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来这?
当初是为了什么离开?现在又是为了什么留下?
答案各不相同,但留下的理由里也许有一个是:我现在还不够好,还不够衣锦还乡。
不论你现在身处何方,告诉自己:同样有很多人留在这,留在这奋斗。
不论你现在身处何方,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