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接到学科组组长电话,让我去校长室。我纳闷,究竟是什么事?习惯性反思自己最近的言行,没做什么呀?再细想最近学校有什么事?好像除了很久以后的新优质,也没有什么了。
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说是要上一堂“新基础”的课,好吧,校长和学科组长都在看着我,想着推辞几乎没戏,还不如爽快地答应。“好的!”“下周一16号就上。”
我开始忙碌起来,找诗词,校长说展示学校特色,不要创新。那就选首诗吧!可是在办公室一讲,还是决定要选首词上一下,六年级应该适合的。由于时间紧迫,我翻看了校本教材,发现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词,放弃!选了苏轼的,毕竟上半年去常外做了一回讲座,把苏轼的生平都研究了一番,还写了近1万字的讲稿。选什么呢?不想选别人讲过的,不想选初中教材里有的,他人生的几个阶段,第一个转折应该是从密州开始的吧,从通判到知州,完全可以大刀阔斧地干事业,实现人生抱负。密州期间有很多首诗词,但最有名的不过就三首:《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中秋》后面两首太有名,一首初中学,一首小学里有《但愿人长久》文包诗。那就《蝶恋花密州上元》吧!
其实这首词在我的人生中,没有老师教过,我也不会背诵,选择这样的词对自己的挑战相当大。
当天晚上就回家备课,把网上可以找到的关于这首词的所有文章看了个遍,但唯独没有任何教学设计和任何音频、视频资料,估计是所有人都遗弃了它,因为它不太出名!
把网络上看的很多文章变成几句关键的话:
1、创作背景:他从杭州到密州,虽然是升职,但是并不顺畅,密州太穷:蝗虫灾害、旱灾、盗匪猖獗。上元节在密州所见让他有所感,写了这首词。
2、诗词鉴赏:用对比衬托的方式先写杭州,以此显现在密州的寂寞孤独,内心的凄凉。
按照学校以往古诗词的教学流程,反复朗读这首词,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希望能不断挖掘文字背后的教学资源。终于在晚上十一点我初步敲定了教学设计。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蝶恋花这个新词牌,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蝶恋花密州上元》,利用注释、同伴互助和质疑讨论的方式理解词的大致意思。
2、通过对比阅读理解,上下阕词的对比解析,层层深入,进一步了解词描述的繁华与冷清的意境,从词句中领悟苏轼的人品精神。
3、传承常州吟诵,学习词独特的音律美。
4、拓展延伸苏轼同时期的作品,提升课外阅读研究的兴趣,拓宽学习思路,深入感受苏轼的思想艺术。
教学依据:
1、关于教材:
龙虎塘实验小学是一所以古诗文积淀为特色的诗意学校,几年来,我们开发了两套古诗文教材。我从诗社成立起开始就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多年的教学让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拓展教材,优秀古诗词那么多,我总想领着孩子们读一读,说一说。不仅仅是传承古典文学之美,更是从众多优秀作者身上传承中国精神。
《密州上元》是苏轼诸多蝶恋花中较为有名的一首,写法独特,全词用粗笔勾勒,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这首词题目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街人游人如织。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另有一种排场。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2、关于学生
学生很喜欢听我讲故事,用现在的语言讲述过去的故事,然后穿插古诗词的朗读讲解。他们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够丰满。
学生在多年的学习古诗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步骤: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解其意、学吟诵。而词的学习应该可以类似。
长期的古诗文浸润,学生喜欢古诗词,对陌生的古诗词有一定的敏锐性,有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预习阶段,能干的学生能完全自学整首诗词。那么课堂上老师究竟是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利用诗词逐渐丰满人物的形象;并从课堂中让学生汲取更多的学习方法,不断充实自己学习的宝库,形成丰富的学习思路,逐步能走向自学;从课堂中逐渐延伸,引导学生有兴趣走向类学习,群学习,不断拓宽学习面。
教学流程:
一、词牌名
1、学过哪些词牌。
2、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个新词牌——蝶恋花介绍词牌
A出示: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
B个别读,你读懂了什么?
唐朝就有的词牌,只是原来叫《鹊踏枝》,是宋朝的晏殊根据梁简文帝的诗句改成了《蝶恋花》。
C猜一猜这词牌主要写什么的?
教师补充:唐代产于西域的“胡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音乐相融合,产生了民间歌谣的曲调,像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的敦煌曲子词,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带着活泼的生气。原来是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
3、让我们来看一下题目,是写此情的吗?
不是,是写上元节的。理解“上元”。说说我们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
教师补充说明上元是古时候的大节。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长达十天。
4、那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
二、朗读理解
(一)、朗读
1、学生自读
2、读诗和读词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诗是工整的句子,词则是长短不一,节奏的变化更多。
个别朗读,及时纠正字音和节奏。齐读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韵脚有些奇怪?
都是仄韵。全出韵字,请同学用常州话读一读,你发现秘密了吗?都是a韵。
再请同学用常州话读整首词。
4、齐读整首词
(二)、对比理解
1、出示要求:
根据注释自己说一说整首词的大意,如果有不懂的在四人小组内提出来,讨论解决。
根据对词的理解,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出示:
钱塘: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帐: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山城:指密州。
社:土地神,这里指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垂:靠近。
出示表格
不同之处 杭州 密州
灯火 灯火辉煌
2、交流
不同之处杭州密州
灯火灯火辉煌火冷灯稀
霜明月如霜霜露下
人人如画人老也
乐器吹笙击鼓吹箫
作用取乐却入农桑社
环境帐底、看吐麝昏昏雪意云垂野
氛围热闹寂寞
地理更无一点尘随马(气候清润)山城
A“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出示:《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街道?
花千树、星如雨、灯如昼、人如织、香满路。
B“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街道繁华,人满无车马。
对比读:“一骑红尘妃子笑”为什么一个红尘,一个无尘?
C“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祭祀时才有鼓箫乐曲。
出示: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
此处“却”字在全宋词里作“乍”,一个字就把消冷之气暴露读者面前。
补充苏轼的故事。苏轼到密州时,正值连年的蝗虫灾害、旱灾、盗贼猖獗,本来就贫困的山城,在天灾人祸的摧残下,民众生活疾苦不堪。苏轼为知州,感怀颇深,觉得自己没有能早早来服务百姓,有亏君王之遇。同时也催发了苏轼对安民立业的理想抱负能否实现的感伤落寞。他苦的没饭吃,就自己去挖野菜,他陪着百姓一起祈雨。这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看出他——心中有百姓,希望他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D“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
出示:《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杜甫
想象当时的景象。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下大雪是好兆头啊,俗语说——瑞雪兆丰年;冬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难道不就是苏轼内心的希望吗?
3、整体感悟
A、从题目上看,他应该只写下阙的,可是他却从杭州的上元节写起,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为——对比衬托。
B、从这强烈的对比中你有什么感触?
四、吟诵唱曲
1、常州吟诵
2、用自己感悟的调子,利用标音高的方式吟诵
3、全班交流、点评
六、拓展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1、苏轼在密州做了几年知州,虽然清苦、艰难,却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如这一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2、自由读一读,感受不同的词风。
生活“趣事”——《车呢?》
早上,我和孩子出门去学校,结果走到北大门,我忘记要往那边走。
“娃,想一下,我们昨天把车停哪边了?”
“好像是东边!”
我们一起向东边走,可是走到头没看见车。难道我的车子被人偷走了?
“再想想呢?究竟停哪里了?我怎么一点也想不出来了。”
“西边吧!好像是西边!”
我们又往西边走,果然在最边上看到了我的车。
“为什么我们的记忆力这么差?我是在想着上课的事情,你想什么啊?”
“我在想考试啊!亚历山大呢!”
好吧,我们都亚历山大。一起努力!
今晚回家要记个备忘录,不然明早又要找不到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