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我的自我探寻之路的杂乱无章。
今日偷得一日闲,感谢我的好友给我放的假。看到为写一篇文章《就喜欢一个人“呆着 ”,没毛病》,看到后忍不住的点进去。作者写到:如果你在一个人的状态下呆着很舒服、且很享受这种一个人的感觉,那没有问题。哈哈,又在放宽心的感觉。前提的一个条件是:在拥有正常的社会、社交功能的前提下,相较于呼朋唤友,更喜欢一个人呆着做事情。
何为正常的社交,这个空间的范围和尺度有多少?我本能的有些排斥和人交往,可能是觉得自己并不擅长也担心交谈的不开心。我讨厌自己骨子里的讨好型人格,为什么?可能所谓的讨好并不是真的讨好,是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他人的喜欢。而这个他人通常没有任何的具体性,基本是家庭以外的任何人。
为何我如此在意别人的反应?还有原因就是:许多思绪、观点自己也不清晰命了,常常自己所想和所表达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此有些失望自己的无能。最重要的是看中交流中的真实性,对于对方表达的自己不认可的点常常不敢直言。害怕冲突,好像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就是多别人的攻击和否决,更准确的说是自己不能够有力、清晰的捍卫自己的观点。这好像在辩论,其实生活中遇到认知不同价值不同应该是十分正常且常见的事情呀,而我又为什么期待对方认同我的呢?且不只是简单的认同,我是希望对方深深的理解、认同甚至深深的折服,乃至高看我一眼。原来我对被承认、对认可的需求是这般渴求。而为了避免失落、失望、受挫而选择不与人发生更多的碰撞。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
1:生活中没有几个人是我认为有价值交往的。这种价值是:我期待有个非常有人格魅力、我所崇拜的人,如:许知远、樊登、蔡澜、蒋勋、意公子....类似于这样的文化人,问他们身上吸引我的是他们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们身上的对求知的欲望、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理解、在自身的自洽和外部世界的现实位置都远高于一般人,并且他们生活的丰富性远超于我的世界直径太多、他们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有趣,这让我心生向往。我喜欢新的陌生的经验,尽管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但是日复一日的陈旧确实容易带来沮丧、厌倦感。
2:也许我想遇见一些博学多识的人吧。没有那么的功力活的也更加松弛、绽放的人。在我所生活的环境之中的人,清醒的人很少还没遇见过:每个人不是在自我麻痹就是在自我限制,用世俗的价值观裹挟着自己前进。不自省、反思还是大多数人,有看书习惯的成年人还没有遇上过,日子过得蝇营狗苟。应了那句二十五岁已死,七十五岁才埋的岁月,真是悲剧又悲催。
3:浮于表面的交往和交谈,每个人都不敢也不愿再去关心自己以为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自认痛苦不已。七、八县的小城,小毛驴二十分钟转完的地方,安逸的、缓慢的焦灼不堪,在这个城市我也毫无任何存在感。消费消费不起,工作工作不像样,人际人际不行,所以的一切外在都变成了向内的自我攻击和指责。
说过了对外部环境的不满再来说说对内在的自我的不满和不确定性吧。
我想和我对他人的不满如同我自己对自己不满一样。先来说说自己的成长环境吧。小时候因为计划生育未满月之际便不在母亲身边,寄养在其他村的人家中。一波三折的最后在我现在的养父养母(我一直都叫爸爸、妈妈当然土话不是这样的叫法,翻译过来就是这样意思)家。三四岁时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一直格格不入尤其无法适应我的母亲。她脾气暴躁还容易动手,戾气很重是个严格的不吝赞美的母亲,当时我无法理解她,自然是很畏惧她。加之我的养父母已40多岁,自己的3个子女都已外出打工,最小的姐姐也大我10岁。小姐姐估计在家中也抱过我一同生活过吧。但是印象里已经不记得有些什么具体相处的情景了,但是和养父母在一起的记忆还是有的。
他们一直都是较宠我,活着也不能算是宠我,是比较放养平时忙于农活我自顾自的玩耍、在家或是邻居家,所以未被管束的多,有什么要求也得基本满足。尤其是养父,从不打骂,特别的宠爱也许他自己女儿也为像我那般抱的多,满足的多。现在想想那几年估计也是他心态、物质各方面相对轻松的几年,哥哥、姐姐开始挣钱负担自己,不用他再如以往一个人挣钱负担一家人开支。他的性格也是温良不怨与人争吵,他的弟弟妹妹都很敬重他,他的父母离世的很早,他又是老大,2个弟弟3个妹妹,还把最小的弟弟供着上学,是农村里常见的穷人家的苦孩子。敲下这些文字我都好心疼他,我想他的苦是无处诉说的。这个男人现在也六十多了,身患哮喘不能劳作,路也多走不得,哎,老天爷往往让这些穷苦的人不仅心里苦身体更苦。
写道这我还是想插播一段关于记录下他的文字。地地道道的农民,不知道为何我们会结下这种不解之缘。我很感谢他,在我的内心我可以感受到他是真真切切的爱过我,宠爱过,为我骄傲过。当年我的离家出走真的令他彻夜不眠了几日,最后要帮我结束这种有家不能回的痛苦的,就是他。还记的那日的眼泪就着白米饭的味道,食不知味,感念终于有个人懂我理解我了,为我解脱了这痛苦的生活。只是当时并不知道,这并不是什么解决了问题,生活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过是另一堆问题的开始。我感谢他,在我风雨飘摇的内心里有个宽大的肩膀让我踏实过、被爱过,这就是父爱吧。
回到自己家中,难以适应。母亲忙碌生活,她的不安,不满,她的焦虑,痛苦总是在她的脸色和语气里显露无疑,有她在的地方空气都是凝结的。她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为了生活做生意、做女工,甚至谁父亲在工地里做小工。也曾外出打过工,不过不久就回来了。母亲很要强,印象里最深的就是她说的:人活着就是为了争口气。为自己争气向家人证明,让别人看的起这些都是她骨子里的思想。母亲的强悍有时显得很不近人情,不喜欢麻烦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打扰。有时我真希望她能够多多打扰下别人或者多被别人打扰,这样她就能够多分些心,家里有了多别她的言语、表情都会柔和许多。想到这些,我突然想到我自己,似乎也是这样。虽然不一定是真的因为他人的道理而开心,出于礼貌也会尽显客气。我是多么不想却又是多么的像她。无形之中确实习得了许多妈妈的做派。
从小我努力的想要讨好她,常常变扭的去佯装一些她喜欢的、期待的行为,但都没有收获。讨好未果反心生厌倦,虽然她的暴力行为在我身上是最少的,但我确是最无法忍受也是最受伤的一个。同样的一巴掌姐姐弟弟或许一晚、一周后就没事了,但在我身上犹如一个印记,刀刀刻在了心坎上,一次次的确认了母亲的对我不喜欢和厌恶,一次次的害怕不知所措的惊恐,让我心生远离她的念头,最终付出行动。小时候我是真的爱过她也是真真切切的恨过、怨过。
她的评判、否定不苟言笑都给我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在两个家庭来回的摇摆、游离、适应将我击的七零八碎,我早就不完整、不自信了,常常没法自处也不能和人相处。不被爱、被抛弃、自卑感充斥着我整个童年和少女时代,从前那个大嗓门、敢闯的胆大女孩也不见了,我喜欢学校但是在学校里的优势也没有了,整日的内心煎熬的大戏和青春期的盲目虚荣、懵懂的异性情感让我选择逃避,逃避了学习逃避了学校,一种无人所爱、无家可归的情感让自己选择了辍学,初二下半年就选择了外出打工。现在真是肠子都悔青了,我知道那个时候的我是怄气、负气出走,自我的教育、对世俗世界一无所知的甚至偏见的那个我,躲在角落瑟瑟发抖,自我疗伤,惊恐的不知所措的孩子自以为选择了一条可以自己做主、自己救赎甚至逆袭的人生道路,其实还是在原地打转,换的只是不同的环境,但那个自己还是旧时的自己。
放在过去我可能还会责怪自己,不过现在我看见那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已经被生活、家庭、生活费学费压得喘不过来气,那时已经做了一个相对于当时所能够选择的最好的选择。这些不自由、不底气(向谁要学费、生活费,养父母那时已有媳妇儿、孙子孙女,经济拮据且嫂子非常有意见)这令我万分痛苦。每次要钱总是感觉卑微悲哀到尘土里了,有一种活错了的感觉,看到同龄人的生活、别人的父母和家庭无比羡慕,有时傻气的想,如果我是孤儿或许会更好,至少还能幻想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在这么不被爱的局面下真的超级难受、自卑,甚至想过自杀,站在河桥上没有跳下去,也许是勇气不够,也是干爹干妈的爱救了我,我不想他们一辈子内疚和活在别人的指责下生活。
现在我30岁了,想起这一段依然很痛苦,而我的人生好像就卡在了那一段,我的人格、思想都被桎梏、拉扯在了那个时期。我一直都想摆脱它们,甚至想石沉大海般切割掉,不喜欢痛恨害怕那一段岁月。15年又过去了,我的身体早已和15年前不同了,为人母为人妻,但心智绝大部分还是15岁时的自己。承担不起,没有方向好像轻飘飘的浮萍无处生根。
如果在校园继续生活下去会怎样?我希望自己好好读书,有所建树,活的认真有趣,不被牵绊潇洒,热气腾腾的活着。昨天看朋友圈一个做保险的姑娘说在咖啡店遇到蔡澜先生的《我决定活的有趣》这句话真是非常动人,我要买回来看看。已经下单了。
我想被困在过去,被剪不断理还乱的过去所束缚,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像结束。昨天在馆内有个老师说:人的一生只能完成一个题,荷包鼓还是脑袋鼓的问题。我想荷包鼓起和唠叨鼓起我更愿意选择后者,钱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只能选择优先哪个,或者为谁分配更多的权重,无疑是后者。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长可能也是一辈子要去走的路。很多的思想观念都是有待商榷和提升的。我想要轻盈的人生,松弛的没有什么执着的充满好奇的去探究,不去多问结果,因着本心的去发现,在能力和心态上都一起见长。
那我该怎么做?放下恐惧,不害怕被评判,不执着要好评,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去讨好,接受自己的平凡,喜欢想要的事就去付出时间,哪怕半途而废也可,出于理性的更优的选择。许多事情出于好奇去做去做去了解,不轻易放弃,真的不想做了及时止损也很重要也很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