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到关于孩子成长的教育和培养问题。
和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也是一名非常重视亲子教育的母亲,所以对于孩子的培养问题,我也常常与朋友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我们都认同的一个原则是:对于孩子的培养应该从兴趣出发,然后不急不躁的进行陪伴和引导,帮助孩子挖掘天赋,然后引发他们的自觉兴趣,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顺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从而我们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做好孩子的阶段性培养。比如说,0-3岁是与孩子亲密关系建立的最好时期,而3-6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和创造力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
但是,这几个月以来,我一直在犹豫和思考着要不要给我家宝贝报绘画兴趣课。原因起于我对她的观察 —— 我家孩子的语言能力非常强,她可以完整、明确、有逻辑的表达出观点和意见;同时她对音乐、舞蹈和画画也非常有兴趣。所以,我想在顺应她“左脑”先天优势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右脑”运用,实现全脑思维。
从我们大脑的功能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左脑和右脑。其中左脑称为“逻辑脑”,掌控着与语言、逻辑、数学、顺序、符号、分析等方面行为;右脑称为“艺术脑”,掌控着与韵律、节奏、图画、想象、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相关行为。
同为父母,我相信有很多家长被逼迫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现状,也在不断的为孩子选择着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根据我所接触到的家长来看,在选择什么样“兴趣班”的问题上,大抵分为四类:
第一类家长,有明确目标,基于孩子兴趣;
第二类家长,有明确目标,基于家长需求;
第三类家长,没明确目标,随孩子兴趣;
第四类家长,没明确目标,随社会大流。
各位看官,如果你作为家长,你是以上哪一类呢?
不如,我们试着从生涯角度来看看孩子的能力培养过程。
从国内教育模式来看,虽然随着教育部规定的2017年全国高考“7选3”全面实施,从官方角度已经开始进行教学模式和教育重点的逐步改革,但是“应试教育”的人才筛选模式短期内还是为国内教育的主流。作为孩子来说,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教育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那么,国内人才养成和欧美国家的人才养成过程,究竟有哪些区别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张图片。
或许很多家长看到上面这张图片时,都会“会心”一笑,并夹杂着些许无奈和种种复杂的情感。是的,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所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前些年经常有关于大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报道了,同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迷茫而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了。因为他们从小到大的都只有一个目标——“考大学”,而对于自己的生活管理、环境探索、梦想寻找、生涯抉择完全没有概念,同时大多数毕业生都是进入到职场后才开始自己的事务能力培养。
但是,我们也可以欣喜的看到,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也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目前,全国高校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在校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覆盖,同时全国各省市知名的高中、初中甚至小学,也开始逐步推广学生的生涯辅导工作。在9月底的全国第四届职业生涯发展大会上,来自于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现中学的老师就进行了《自主导向的中学生涯教育实践与反思》分享,系统分析了该校实验十年生涯教育过程的经验总结。
所以,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在他们成长的不同阶段制定对应的培养方案,让孩子成长出更多的可能,而不仅仅只是“盯着考试分数”的单项发展模式。
如果应试教育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孩子的能力培养呢?
对于孩子的培养内容,我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同意 —— 要做好孩子的能力培养。那么,“能力”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培养呢?
如果把能力拆分来看,其实能力包含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和才干。我们称之为“能力三核”。
1、专业知识:
— 无法迁移、需要重新学习
—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 重要性常常被夸大
— 知识不一定来自于学校
— 学校课程、课外培训、辅导班、自学、休闲娱乐、实习、岗前培训等
2、通用技能:
— 能操作与完成的事情
— 可以从工作、生活其它方面迁移
— 往往与知识绑定,忽略了可迁移性
— 与知识组合变成职业能力
3、才干与品质:
— 有天赋,也能长期习得
— 常被用来形容人的个性、品格、特征
— 生活所有领域、常是无意识的使用
— 需要深度的自我探索
— 对于职业的最终优秀有很大贡献,但单一的才干无法被识别,需要与知识技能组合
常规来说,能力的培养有个“721”法则,任何一项能力的培养是需要10%知识学习 + 20%请教导师 + 70%练习/实践。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的时候却往往是反过来的,我们对于学习最常见的模式是:70%知识学习 + 20%请教导师 + 10%练习/实践,最常见的就是大多数人的“哑巴英语”。
从可迁移性来说,知识 < 技能 < 才干。
所以,如果家长们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其实在于孩子“兴趣班”的选择上就不再困难了。
1、最先要培养的,一定是孩子的“才干”,比如说德商和情商等。才干一旦形成,便是个人标签,很难去除。同时,也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知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其次要培养的,是孩子的技能。比如最基本的穿衣刷牙洗脸,再到语言表达、时间管理、逻辑思维、人际沟通、创意联想、艺术掌控等方面的技能。这些技能一旦形成,会在多个领域通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3、再次要培养的,是孩子的知识体系。学校的教学其实就是在建立孩子基本的知识结构,构建孩子的世界观。知识学起来最快、但同时是最不可迁移的,因为一旦换一个环境或一个行业,需要重新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搭建新的知识体系。
所以,“基于孩子的兴趣出发”,并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孩子的兴趣是天赋,作为家长要学会的是运用正确的方式、结合正确的成长阶段,逐步引导孩子的能力培养。
让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 如何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期待着与更多家长共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