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象派巨匠-高更传

        --PIXIU小品文


  高更,法国画家、陶艺家及雕塑家、“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在西方绘画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比高更的一生更富有传奇色彩的了。

  高更3岁时,父亲病世;他17岁中学退学,当了6年水手,23岁结束海上生涯,回家后发现母亲已离世。后来,他进入令人艳羡的证券经纪人行业,25岁结婚成家,35岁突然辞去工作,抛下娇妻和5个孩子,开始了四处飘浪之旅。43岁来到南太平洋的荒蛮之地-塔西提岛(大溪地),娶土著女人为妻,学土语,随土俗,整日与那些赤身裸体、只在腰间围一块布巾的土著人为伴。他说,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他的后半生过得穷困落魄,饱受煎熬,不得不靠借钱度日,最终55岁客死异乡。死时没有葬礼,没有家人和亲友前来哀悼。房子、家具、衣物,被全部拍卖以偿债。

      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画画。因为他的心中有两个家,一个是供自己生活吃住的真家,另外一个就是梦想中的精神家园。为了后者,他宁可把原先的生活基础完全打翻,重新再来。

  高更活着的时候,被人认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一个没有人性的父亲、一个不通情理的怪人;也有人说他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非要学画,是一个咎由自取的失败者;更多的人说,他精神不正常,是一个疯子、傻子、偏执狂。然而,他死后被誉为“后印象派画三大巨匠”之一。他最贵的一幅作品拍卖出3亿美元的天价,其它价上千万亿的作品也不鲜见。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一个画家,为了艺术真的可以放弃一切,甚至连妻儿家庭也不要吗?个性可以成就艺术家,但这样难道就可以让我们原谅他身上的种种缺点和怪癖吗?如何看待高更的一生?这些问题引发了一代一代的后人去探究和追寻,试图找到其中的秘密。为此,英国作家毛姆以高更为人物原型,写下了世界名著《月亮和六便士》。

  可以说,高更的一生就是艺术、梦想和现实相互间对决挣扎的过程,也是一个浪漫丈夫和一个势利妻子之间的互搏游戏。下面,我们试着整理高更的故事,以资品鉴。如果您读后能够从中知道高更身上有哪些教训应该吸取,又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进而能明白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如何当一个贤惠的妻子,而不是夫妻间相互怨恨,故意气对方,打打杀杀一辈子。这样便达到了我们撰写本文的目的。

   一、少年飘泊(23岁前)

  保罗·高更,1848年6月7日,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奥尔良一个酒商之子,大学毕业后在《国家日报》当记者,是一个激进分子。母亲是秘鲁人,年轻时貌美若兰,其外祖父是驻扎在秘鲁的西班牙军团的上校,家族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变得富有而地位显赫。婚后,高更夫妻育有两个孩子:高更和他的姐姐玛丽。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高更的父亲陷入困境,不得不携妻儿远赴秘鲁,以求得妻子家族的庇护,不想中途病世,当时高更才3岁。此后,高更的母亲便带着一儿一女在秘鲁生活了4年。

  秘鲁是印加文明的发祥地,后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因此秘鲁的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混合体:新文明与美洲原始的习俗杂糅在一起;富豪的别墅与印弟安人、黑人的贫民窟并存,破败的街道上跑着豪华的马车,穷富差异极为鲜明。这就是秘鲁的情形。

  当时,高更有一个曾舅公。曾舅公已100多岁,非常富有,给他们提供了房子,还配了佣人。高更见识了曾舅公家收藏的绘画、古董和银器。每天,家眷们华美的服装与精致的饰品,在高更眼前闪来闪去。教堂的绘画、雕塑,还有南美洲的自然风光和原始独特的文化,同样让他感到十分好奇与神秘。这样的童年环境为高更埋下了喜爱艺术的种子。

  高更7岁那年,老家奥尔良的祖父去世,留下一笔遗产,于是母子三人返回法国接受遗产。出发不久,秘鲁的曾舅公也去世了,他同样给这位寡居的年轻母亲和两个孩子留了一笔遗产,但因他们不在场而被亲戚私吞。

  高更母子回到奥尔良后,发现继承的遗产十分微薄,根本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一家三口不得不去投靠高更的伯父。寄人篱下是要看别人脸色的。从此,高更家的生活一落千丈,似从蜜堆掉到了泥潭里。对比之下,他们才知道当初不该离开秘鲁。

  读小学时,高更就忧郁多思,与同学们格格不入,这大抵与家庭变故有关。他喜在树上雕刻,有时会出神地躺在胡桃树下,一动不动。有人问:“小朋友,你在干嘛呢?”答:“在等胡桃从树上掉下!”

  11岁时,高更升入中学,开始合群,身边常有一队小跟班。

  17岁时,高更不听母亲的劝告,决然退学,当了6年水手。前3年在商船上做学徒,后3年在战舰上服役。期间,他飘洋过海走遍了世界各地的港口码头,还曾多次途径南美,重温儿时的美好记忆。这些经历又为他后来四处飘浪埋下了不安份的因子。

  23岁时,高更结束海上生涯,退役回家,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姐姐嫁人,老宅也毁于战争。无家可归,怎么办?

   二、中年不羁(23-35岁)

  好在他的母亲是有远虑的,临终前恳求一位银行家巨子将来给高更一定的扶助。监护人阿罗萨没有失言,帮高更在证券交易所觅得经纪人的职业。从此,他的人生从泥潭又重新回到了蜜堆里。

  上等的职业,稳定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加之高更本人又长的高大稳重,可谓是一个前途无量、让人羡慕的青年。很快,他结识了业余画家爱米尔·苏菲奈克,开始喜欢上绘画。

  25岁那年,高更与丹麦女子梅特结婚。梅特的父亲早逝,由母亲拉扯着5个孩子成人,梅特17岁就外出当保姆和家庭教师。如今,她能嫁给白领青年高更,真是如获珍宝。然而,这个欢天喜地的姑娘并不知道,她遇到了一个一生都打不败的情敌。是另一个女人吗?非也,是他丈夫的那个嗜好:绘画。

  就是因为这个爱好,10年后高更的生活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从蜜堆再次掉回泥潭,不,这次应该说是跌进了一个暗无天日的深渊。在此,我们先按下不表。

高更夫妇

  婚后,夫妻二人生活稳定,经济状况宽裕起来。在友人的鼓励下,高更开始购买并收藏绘画。他说,如投资股票一样,这是一种长远的投资。梅特是相信丈夫的商业头脑的。

  28岁时,高更已经是一位有2个孩子的父亲。家庭美满,事业顺心,小日子过得舒适惬意,一家人其乐融融。他的爱好也升级了,不仅收藏绘画,还常常拿出买回的画,在灯下反复观摹研究。作为消遣,有空还要画几笔。这一画不要紧,竟然找到了感觉,觉得心里非常舒服。

  “好高雅的爱好,亲爱的。”梅特时不时夸几句。“真没看出来,我的丈夫原来有着艺术的天赋呀!”

  这一夸不要紧,高更更来了劲儿,于是他拿着画稿四处讨教。后来,干脆去专门学画。平时上班忙没时间,只能周末去。就这样,他坚持了足足有2年时间,从没中断过。这就是高更的毅力和专注劲儿。因为他是半路出家,没有专业功底,又是周末业余学画,故被人戏称为“星期天画家”。

  1876年,高更听人劝说,试着参加了画展。没想到他的画《威洛里森林的风景》竟会入选巴黎的沙龙,还与那些名家的作品并列在一起。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遍一遍偷偷问自己:“难道我真能当一个画家?我有这份才气吗?”

  就在高更怀疑自己的时候,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画家毕沙罗,拜在门下。毕沙罗时年46岁,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年长、最热情又最有组织才能的人。当时印象派刚刚起步,还不被人认可,于是毕沙罗和马奈、莫奈等人把一些志同道合的画家们组织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小团体。大家经常聚在一起交流经验,探讨艺术的发展方向。他们提出一个共同的理想:“古典主义绘画已经繁盛了400多年,已与时代脱节。我们要大胆突破传统,尽快开创出一种新的画风来。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完成志愿,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为我们是一批不甘平庸、负有使命的人。”这就是印象派起源之初的情形。

  毕沙罗非常看好高更的潜质,给出两大建议:第一、要收藏印象派的画,将来会增值。既使不增值,也算是对画家的一种鼓励和援助。第二、要多来参加团队的聚会,认识更多的画家,博采众长很重要。

  经毕沙罗引见,高更认识了一大批新派画家。当时,这些人费了那么大的心力去创新,得到的却是别人的嘲笑。日子过得风雨零落,走投无路,但后来他们都成了艺坛的大家和名家。比如马奈被后世誉为“印象派之鼻祖”,莫奈成了印象派的集大成者,德加以画芭蕾舞女而著称于世;雷诺阿去世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水星上的一个撞击坑命名为“雷诺阿撞击坑”;塞尚被誉为“后印象派三杰”之一,这就是印象派画家前后判若天地的境遇。

      与这些职业画家比起来,此刻的高更还是一个邯郸学步、名不见经传的小学生,后来他也在“后印象派三杰”中占了一席。

  借此机会,让我们简要说说什么是印象派绘画?西方绘画的发展进程是这样的:新古典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写实主义画派-印象派(分为早期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21世界艺术(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等)。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启前启后、具有划时代地位的一个流派。它与传统画派最大的区别如下:

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一世加冕》(局部),1805-1807年

  以前的新古典主义画派和浪漫主义画派,往往把题材集中在圣经故事、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以及皇家贵族生活、战争场面、英雄形象的描写上,想像和夸饰的成分占主导,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很远。

《拾穂者》米勒

  之后出现的写实主义画派,开始走近自然,贴近实际生活。比如以卢梭(1844 -1910)、米勒(1814-1875)、迪亚兹为代表的巴比松画家,大胆抛弃对历史、宗教题材的依赖,开始注重描绘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风景画、乡村劳动的场面。这无疑是绘画史的一大进步。

《紅磨坊街的舞会》雷諾阿

  到印象派时,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新派画家又进了一步。他们主张走出在画室里苦思冥想的旧时代,开启到户外田野写生、描绘眼前所见的新时代。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外光派、野外艺术家”。这就是印象派在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从技法上说,他们要求把眼光放到日常所见和纯粹的视觉感受上。内容和主题并不重要,个人情感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客观的再现光与影的世界,用纯粹的光和色去表现所见之物。这就是印象派的创新技法。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修拉

  比如25岁的修拉发明了点彩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这种方法类似于现今的电脑绘图,作品不是大笔大笔画出来的,而是用一个一个不同色阶的象素点去排列,进而组成整体画面。不要强调画的是什么内容,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能准确画出大自然里的光和色。这就是修拉的追求。修拉的创新画法,受到了毕沙罗的赏识,就连这位印象派老将也甘心拜20多岁的修拉为师。

《睡莲》莫奈

      莫奈是印象派的集大成者,晚年他在宅院里专门辟出一片池塘,把《睡莲》画了十余年。同样的景,在早中晚不同的时间段,去捕捉它们的光和影的变幻效果,把瞬间的印象表现出来。这都是印象派的理想。但起步之初,因为不被世人认可,这些画家们穷的连画布和颜料都买不起,常低三下四向亲友、画廊老板借钱生活。即使这样,他们仍饿着肚子去追求这一理想。

《日出·印象》莫奈

  在印象派第一次画展上,这些反传统的作品,不仅受到人们的嘲笑,还引来了公开的谩骂。一位记者撰文报道时,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些穷途末路的画家,就借用莫奈展出的《日出·印象》,把他们戏称为“印象一派”。没想到,后来这个画派竟然成了气候,作品大受追捧,成为艺术史上一面开天辟地的旗帜。这就是印象派的产生过程。由此,我们也可看到,毕沙罗建议高更去收藏印象派的作品,还是极有远见的。

  然而,高更结识他们时,印象派正举步维艰。毕沙罗拉拢高更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他是一个有钱人。

  在毕沙罗的帮助下,高更先后参加了独立画家展、印象派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画展。让我们看看高更的表现:

  第一、印象派第五届画展(1880)。高更展出7幅作品。评论家赫斯曼说:“他是躲在毕沙罗的阴影之下,几幅风景画的风格和笔调尚未摆脱毕沙罗的影子。”

  这个评价很中肯,确实此刻的高更还在邯郸学步,毕沙罗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画家。但高更并没气馁,既然无缘与那些职业画家媲美,何不换个题材?他想以祼体画胜出。不少同行觉得,高更这是以商业眼光作画,属于野路子,他成不了真正的艺术家。梅特也坚决反对丈夫把模特请回家,然而高更偷偷想到了一个人-孩子们的保姆琼丝汀。

  第二、独立画家展(1881)。高更的《祼体习作》展出,模特就是保姆琼丝汀。评论家赫斯曼又发声了,他说:“我毫不犹豫地断言,在近代所有祼体画画家中,没有一位能如此透彻又自然地表现祼体之美,这幅画中没有丝毫的虚伪与做作!……”

  高更的名气马上窜起,大家都盼着他能乘风破浪、再放异彩,尽快为印象派冲出一片天地。梅特听说后,却勃然大怒。“谁能相信自己的丈夫和一个裸体女人只是画家与模特的关系?”琼丝汀马上被赶出家门。

  第三、印象派第七届画展(1882)。这次,莫奈不同意高更参展了,理由是一个业余画家与职业画家同展,会鱼龙混杂,应净化队伍。后来,经毕沙罗出面调解,高更才得以参展。但结果让人很失望,高更并没能带来期待中的振奋,又回到了模仿别人的老路上。此前所得名声,也如石子投向大海一样,很快归于平静。

  是年,高更34岁。他逢人便说:“股票经纪人才是我的老本行,画画只是星期天的消遣。”其实,这句话不过是自欺欺人,因为他对艺术的态度一直都非常严肃,从没马虎过。

  不久,高更又抱回一堆画作收藏,梅特终于受不了了。“难道你疯了,这些破东西能赚钱吗?难道你也想变成一个乞丐般的画家?”

  然而,此刻再来阻止,为时已晚。因为梅特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经打下了一个再也无法改变的主意。

梅特画像

  1883年是高更人生中极富标志性的一年,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分水岭。有一天,他刚进家门,便平静地告诉妻子说:“我已经辞去证券经纪人的工作,决定当一个职业画家。那样就能不受干扰,全身心投入,天天画画啦。”

  梅特惊的哑口无言,此刻她正怀着第5个孩子。

  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选择,但紧要关头只那么一两步。走对了,会平步轻云,扶遥直上;一旦走错了,往往要步步错下去。

  那么,高更35岁这个重大决定,会让他平步轻云,扶遥直上吗?

   三、再陷泥潭(35-37岁)

  辞职后,高更变得踌躇满志,心想这下总算好了,无牵无挂,可以一心一意画画了。他高兴地告诉毕沙罗:“只要我们做出改变,一定能靠艺术赚钱!”毕沙罗听后,同样惊的无话可说。因为辞职前,高更并没有和妻子、朋友们商量过。

  当职业画家的日子好吗?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美好。不到一年功夫,高更的家财就贬下大半。没有了工作和收入来源,家里一大帮孩子,学画又是一个无底洞,自己连一幅作品也卖不掉,还谈什么成名?

  为了紧缩开支,第2年(1884年),高更又举家迁往法国里昂,他想去那里碰碰运气。然而,半年下来另一半积蓄同样化为乌有,一家7口几乎断炊,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高更手里不是还收藏了不少印象派作品吗?它们如同废纸一般,值不了几个钱。这就是高更失去工作后马上遇到的现实。

  秋天,正是大丰收的季节,而高更却忙着做另外一件事:收拾行李,灰溜溜地离开里昂,准备奔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梅特的娘家。

  夫妻俩带着5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其中一个尚是抱在怀中的1岁多的婴童,马车后面是锅碗瓢盆、家具、衣物,还有一捆一捆的画纸画布,浩浩荡荡而来。

  娘家人见了,先是咤异,“好端端的日子怎么会过成这样?”之后变得十分生气,“一个连房租都付不起的女婿,怎么能有出息?简直就是一个废物!”这就是娘家人迎接高更的态度。

  不久,梅特重操旧业,当起了教师,高更负责教法语。之后,他又开始卖画布、做起雨伞代理等生意。与此同时,仍不忘在绘画上呕心沥血、孜孜求索,因为工作只是为了敷衍家人,画画才是他心中永恒的秘密。

  很快,生意接连失败,娘家人又有了讽刺的借口。“原来我们这女婿只会在股票市场上做投机生意呀,不是一个踏踏实实、能吃苦的人!5个孩子长大后,可千万不要学他们的父亲,还是以踏实的丹麦人为榜样好……”

  高更觉得非常窝火,却只能低三下四,处处忍着。他又想到了一个方法,为什么不在哥本哈根办一次画展呢?结果画展好不容易开张,却只被安排了5天,一无所获。“看来我失败的事,当地人都听说了,人家都不待见我!”

  寄人篱下的日子是难受的,5个孩子一天天哭闹不止。梅特整天唉声叹气,时间一长,连她也开始不体谅丈夫的处境了。

      高更觉得空气里全是责备、鄙夷和冷嘲热讽。他常常这样感叹:“娘家人认为我疯了,不把我放在眼里,不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失败者吗?一个有钱的经纪人变成一个穷鬼,难道就没有了自尊吗?”一股无名的怒火渐渐升起,越来越压不住。

  一年后,矛盾终于爆发。梅特的嫂子与高更大吵。高更一气之下,带着6岁的儿子克罗维斯离开丹麦,他要重返巴黎,东山再起。这一年,他37岁。

  回到巴黎后,高更才发现困难重重。住什么地方?钱从哪来?吃喝怎么解决?孩子怎么安排?一大堆的麻烦等着他。

  住在哪里?好在有一个马车夫早年受过高更的恩待,他没忘旧情,在自家让出一张床,高更父子才有了暂时落脚之地。此后的几年里,高更除了租房外,多数时间寄居在好友苏菲奈克家。这位友人就是当初第一个把高更引进绘画领域的人。苏菲奈克接济了高更一些钱,引来妻子一通骂。

  孩子怎么安排?他先是把儿子送到了姐姐玛丽家。姐弟俩多年来关系一直不融洽,因为他们的母亲活着时,特别偏爱儿子高更,让玛丽感到不公平。所以数月后,克罗维斯又被姑姑送回。玛丽觉得这个弟弟非常无能,还常常连累她。没办法,高更只得把儿子送到寄宿学校,有4个月没敢去看望孩子,因为他怕学校催讨食宿费。

  高更狼狈吗?狼狈,但狼狈不堪的日子在后面。

  没钱怎么办,找份什么工作呢?他托朋友找工作,朋友们也都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也是些自身不保的穷画家。他想回到原来的证劵交易所,但人家见他如此潦倒落魄,迟迟没有分派任务,这个愿望也一拖再拖,无疾而终。他去一位陶匠那里做帮工,可人家也因生意惨淡不需要人手。于是,又恳求让他留下来学艺,不想高更做出的那些陶品同样无人理会。他去求毕沙罗快点举行画展,但此刻的印象派画家也大多凄雨零落,无心无力再去办什么画展。再说即使办了,又有谁会认可,又有谁愿意把钱从腰包里乘乖掏出来呢?

  就这样,高更只能靠卖早年收藏的那些值不了几个钱的画,还有妻子的零星支助,过一天算一天。毕竟儿子也在跟着受苦,梅特不能不管。

  接下来,让我们说说夫妻二人的关系。高更离开丹麦时,梅特没有挽留,也没有跟他一起回巴黎。她认为原本好好的一个家,之所以走到如此田地,完全是丈夫走错的。她不想跟着丈夫一起奔波受苦,再说还有那么多孩子需要她照顾。

  高更又是如何看待这次分离的呢?这只是暂时的分居,他仍是一家之主、一个忠实的丈夫。他想等条件好转了,就把妻儿接过来团聚。所以,他们夫妻一直没有提出过要离婚,只是相互埋怨,怨气难消。他们仍在时时通信,梅特常常在信中指责丈夫,而高更继续把巴黎的情况详详细细地汇报过去。

  不久,高更患上风湿病,加之现实生活处处艰难,事事不顺,他的性情大变。过去那个幽默、乐观、自信的证券经纪人形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脾气越来越暴躁,越来越愤世嫉俗,动不动就发火。

  有一天,梅特问:“马上要入冬了,你和儿子准备做什么呢?”高更马上生了气,回信说:“一个没有工作、没有房子、没有钱、没有家具,甚至连御寒保暖的衣物也没有的人,吃了上顿没下顿,你觉得还能做什么?你不了解我的处境,一个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什么事也干不了!”

  到1886年5月,高更回巴黎已近一年,印象派第8届画展终于成行。他欣喜地告诉妻子说:“有评论家终于认可我是一位职业画家了,不再把我当业余画家对待。此外,我似乎迎来了转机,有人竟然花230法朗买走了我的一幅画,还有人对我那些雕刻品打上了主意……。”

  梅特听说后,有意来巴黎相会,高更马上拒绝了。因为他觉得在自己的日子最艰难、离亲受难、朝不保夕的时候,梅特连一句宽心安慰的话也没有,一直在指责怨恨。现在,见他的事业刚有起色,就想急忙过来投奔。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气愤。

  高更的一生,既是艺术与人生、美好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对决争斗、痛苦煎熬的一个过程,也是他和妻子双方相互怨恨、故意气对方、一辈子打打杀杀的过程,精彩的地方在后面。

  冬天,儿子突然病倒。高更找了一份广告公司的临工,冒着严寒跑遍巴黎的大街小巷贴广告,以换回5法朗的报酬。为了御寒,到当铺把一些比较好的衣服当回来,和儿子过活。梅特想接走孩子,却被高更再次拒绝。他说:“我需要一个相依为命的人。让其他几个孩子忘掉我这个被艺术诅咒的父亲吧!不过,总有一天我会时来运转。”

  后来,画家徳加实在看不下去了,见高更对艺术又是如此的痴迷,于是借给他一笔钱,高更才还清了所有的债务。生活稍有安定,他马上把全部精力投到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上。他回到大家以前常聚的新雅典咖啡馆,发现已物是人非。

  其时,印象派分化出三派,正是这三派后来引领了西方绘画史的变革方向。第一、早期印象派。莫奈已中年成名,成了领袖人物。他和雷诺阿、西斯莱已离开早期团队,独立发展。第二、新印象派。以修拉、西涅克为代表,他们仍在专注于点彩画法。第三、后印象派。塞尚、高更、德加、基约曼等人,他们不主张前两派奉行的完全以科学测光的方法去着色画画,认为一幅画如果只顾去再现自然的光和色,和照片有什么区别?作品没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就失去了它的个性、灵性和特质。

  毕沙罗站在了新印象派的一方,仍然钟情于修拉的点彩画沽,这三派孰是孰非?高更常常和毕沙罗争论至深夜。这让高更对最终走上后印象派之路更加坚定了决心,但此刻他的理念还是朦胧零散的,没有成形,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掘。

   四、艺术寻旅(38-43岁)

  在接下来的5年里,高更听从内心的召唤,离开巴黎,不断远行,从而开启了艺术创作上的4次真正意义上的寻梦之旅。后面的路越走越远,目标越来越明确,画风也越来越奇特从容,直到心灵与绘画越来越走向合一之境。此前,不管他如何摸索和尝试,均可归为前期铺垫,属于发生质变前量的积累阶段。

  第一次寻梦之旅:布列塔尼岛之行(1886)。

  1886年,高更38岁时首次来到法国西海岸、直插太平洋的布列塔尼半岛,在阿旺桥小镇住了近一年。

布列塔尼

  阿旺桥是令历来画家们向往的胜地,这里挤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画家,高更是第一个光临此地的法国画家。这里原是由一支不列颠游民迁入、与土著杂居而形成的原始村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景粗犷、神祗信仰浓厚。这个孤僻之地唤起了高更内心的野性和灵感,他画下许多反映地方风情的作品。

  不久,高更开始小有名气,由毕沙罗的学生摇身一变,似乎成了众人的导师,身边围了不少年轻的追随者。那些崇拜他的青年们争先恐后前来讨教,令高更过去的流离穷困一扫而去,信心大增。高更不是科班出身,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主张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徒弟们俯首倾听,常与他讨论至半夜,在旅店主人催促下才散去。这就是高更感到的幸福和荣耀。

  不久,贝尔纳(1868-1941)也闻风赶至阿旺桥相会。贝尔纳年仅18岁,却让高更大吃一惊,没想到贝尔纳小小年纪竟和他的想法一致。这个年轻人非常谦虚,会来事儿,喜四处求师讨教,擅取他人之精华,独创其意。后来,贝尔纳成为象征主义绘画的代表。他把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引入绘画领域,给了高更极大的启发。就这样,高更、贝尔纳和梵高,三人成为知音密友,常通信探讨技法,互赠画像,成艺术史上令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贝尔纳和梵高是同学,二人都非常崇拜高更,这也为后面梵高邀请高更到地中海的小镇阿尔一起创作,埋下了伏笔。

  这年年末,高更从布列塔尼回到巴黎后,生活马上又恢复旧状,饥寒交迫、潦倒失意。不久,重病住院一个月,好不容易卖出一幅藏画,才付清了医药费。到了圣诞节,儿子没有礼物,父子二人没有节日的欢喜,凄凄冷冷戚戚捱过了这一年。“我以前当证券经纪人的时候,做的是投机生意,反而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我忠实地追求自己的信念作画,却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我所遭受的痛苦已经超出人类所能忍耐的极限了!梅特,你知道吗?”高更在煎熬中发出哀号。

  转年春天,他终于同意梅特把儿子接回丹麦,因为他要作第二次远行,另谋出路,去哪里呢?

  第二次寻梦之旅:马提尼克岛之行(1887)。

  南美洲的原始风情,神秘的印加文化,秘鲁的美好童年,高更一直没有忘记。1887年4月,他和同伴勒瓦尔一起登上了开往巴拿马的远轮。

  勒瓦尔是高更的学生,也是最忠实的崇拜者。二人试图在美洲找到适合艺术创作的圣地,结果发现随着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与建设,马提尼克岛的原始风情已面目全非。这里也被现代文明污染,不是想像中的人间净土。怎么能白来一趟?再去多马哥岛看看。

  此刻,师徒二人已经身无分文,只得去当运河挖掘工,与黑人们一起早5:00出工,晚6:00收工,一天工作13个小时。不想没过几天,这对体力不支的文弱师徒就被开除,连工资也没拿到。后来,靠勒瓦尔到街头给人画肖像,才攒够路费。高更碍于面子,是不愿这么干的。

  2个月后,二人终于来到了风光旖旎的多马哥岛,在海边搭木棚,与土著人毗邻而居。这里,天空高远,阳光灿烂,花木繁盛,野果飘香,洌洌起伏的海水拍打着岸边。岛上原始宁静,村人们唱着情歌往来穿梭其间,生活多姿多彩,他们似乎从来也不知道什么叫作贫乏和单调。多马哥岛的原始风情给高更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在这里,他画村庄、画海岸、画提篮子的人、画头顶陶罐的女人,还画那些闲聊的人。他抛开了印象派苦心钻研的那些繁复技法,不再模仿别人,开始回归本性的单纯。作品越来越线条明晰,色彩艳丽,简单原始中又透着一股野性,异域情调油然而生。

  然而,多马哥岛并非想象中的天堂,时而烈日当空,时而又大雨顷盆,天气变化非常大。连日的暴雨冲走了他们的草屋。勒瓦尔患上疟疾,病倒想自杀,高更也被传染。他们身上连一个铜板也没有了,只得打下树上的椰子,喝汁充饥,但这又怎么能当食物呢?

  高更向法国驻地当局求助,请求政府遣送他们回国,这样不用花钱就能回国了,但申请被驳回。得到的答复是,需要等勒瓦尔病好才行。紧接着,他写信向法国的老友们求助,回信的只有苏菲奈克一个人,可他寄来的钱根本不够返程的路费。高更又跑到码头,想用赊账的方法搭船,被船长回绝。在走投无路之下,他把勒瓦尔送进医院,然后发挥年少时当过船员的优势,考取水手资格,才乘上一条回国的远轮。半年后,勒瓦尔才想办法独自回来。

  高更回到巴黎,好友苏菲奈克再次收留了他。生活有了规律,因而让高更能安心作画。在此期间,他创作出《护符》《雅各与天使搏斗》等作品。如今,它们均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有关《雅各与天使搏斗》的艺术特色我们后面会专门介绍。

  回国后,仰慕崇拜高更的小辈也日益增多。他们崇拜高更什么呢?崇拜他敢作敢为,不是一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谈家;崇拜他去了别人不敢的地方;崇拜他的作品选材史无前例,画风耳目一新。可惜,他的画依旧不得宠,没人要。

  一天,有人花150法郎买走了他的一件陶品。高更把其中的50法郎留下自用,另100法郎寄给了妻子梅特,以此炫耀一下。梅特让丈夫回丹麦团聚,这是二人分居3年来,她第一次提出这个要求,高更拒绝的很彻底。“你要的是安逸富贵的生活,而我却渴望奋斗,渴望不断创新。你从来不爱艺术,只爱钱。我这身打扮会让你在娘家丢尽了脸面。” 很明显,夫妻双方的矛盾就此加大。

  住在朋友家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苏菲奈克的妻子经常绷着脸,不高兴。于是高更在市郊租了一间小屋。离开有规律的生活之后,他一下子又沦落到三餐不继的地步。

  第三次寻梦之旅:阿尔之行(1888)。

  1888年10月,高更接受梵高(1853-1890)的邀请,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相会,共同创作。这一年,高更40岁,梵高35岁。

      阿尔位于地中海旁边的普罗旺斯,是阿尔卑斯山脚下一个风光秀美的地方,有名的“黄房子”就是他们的住地。火车站旁边有一家咖啡馆,这里是梵高和高更经常光顾的地方。

  《阿尔的夜间咖啡馆》(1888,高更),画中人就是咖啡馆的女主人-纪诺夫人,台球桌边留大胡子的人是梵高的朋友邮差鲁林。这家店通宵营业,故被称为“夜间咖啡馆”。如今,上百年过去了,这家咖啡馆仍在运营,成为阿尔著名的旅游景点。

      《阿尔之女:看书的纪诺》(1888,梵高),这是梵高为纪诺夫人画的肖像。对比一下,这两位艺术奇才的画风有什么不同呢?

      梵高崇拜高更已久,因此高更的到来,让梵高非常兴奋。他们除了一起外出写生,常来这家咖啡馆。然而,2个月后,二人因绘画理念不同而发生矛盾,梵高的癫狂病爆发,割去自己的一只耳朵。高更返回巴黎,从此与梵高绝交。这就是两位友人间的故事,具体细节见附文《梵高传》。

  回到巴黎不久,高更又辗转来到布列塔尼半岛。这时,他的画技日益增进,形成自己的风格,受到毕沙罗的肯定,德加还买了2幅。名垂后世的《带光环的自画像》《黄色基督》等均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黄色基督》(1889)

  《黄色基督》(1889),此画最大的特点是十字架的木柱比基督干瘪瘦弱的身躯还要粗壮结实,用以象征基督所受压力之大、苦难之深重。它可视为高更借基督受难自比,准备一生要死心踏地为艺术殉道的宣示。基督因献身真理而复活,他自己怎么就不能因献身艺术而得到再生呢?毫无疑问,这是高更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发出的最真的誓言,因为他坚信:“也许有一天,我的画能打开众人之眼。到时候,那些仰慕我的人,必定能把我从陋巷中拯救出来。”

      第四次寻梦之旅:塔西提岛之行(1891)。

  这是高更最后一次远行。塔西提岛(Tahiti,大溪地)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孤僻岛屿,位于夏威夷之南。出发前,高更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尽最大的努力作了前期准备。

  (1)把远行计划告诉梅特。他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梦境,希望妻子看到后能心有所动:“也许就在不久的某一天,我将远赴大洋中的小岛。我会在新建的家园中过着宁静、安详的日子,每天沉醉于艺术,不必再为生活担忧。我将在静静的夜晚,听我的心与万物和谐地吟唱,摆脱心理的畏惧和匮乏,能够自由地去爱、去唱,甚至去死!”为了怕妻子误解,他还特意在信尾解释:“不要以为我将你弃之不顾,请给我一些时间。”

  (2)办画展,凑路费。高更求当时极富盛名的一位评论家写了一篇文章,预告他的行程和伟大梦想。这篇充满溢美之词的评论得到了各大报纸的转载,高更似乎一夜成了名,让包括毕沙罗在内的同行羡慕不已。他顺利拍卖作品30幅,凑足1万法郎。不过,与已经成名的莫奈一幅画当时能卖到3000法郎相比,高更的作品只能卖到200-300法郎。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相信自己有一天也会成功。

  (3)举行告别宴会。法国文化部长答应等高更回来以后,以每幅3000法郎的高价,收购他的塔西提岛作品。

  (4)与妻儿告别。他特意去哥本哈根探望了妻子,并跟孩子们一起照了相。返回巴黎时,向梅特保证这次必有丰收。

  1891年4月4日,友人们在码头为高更送行。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四处追寻,这次他终于结束了长期的飘泊流浪生涯,住下来,不再奔波。因为塔西提让他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艺术的乐园、梦想中的伊甸园,他的灵魂得到了最后安歇。这一年,高更已经43岁。

  从这四次远行,我们可以看到,高更是一个心怀梦想,浪漫又极不安分的人,他一生都在追寻某个东西。那么,他到底在追寻什么,或者说他到底想要什么呢?

  答案就是,他想找一个如亚当和夏娃生活的伊甸园一般的地方,远离尘嚣,不被人打扰,不用再为现实生活发愁,靠天然的资源就能维持温饱,然后在那个世外桃源里安心生活、专心画画、隐居求志。这就是他的梦想的全部。

  这么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正在奏响一曲漫长而无尽的悲歌。

   五、晚年怆寒(43-45岁)

  1891年,高更到达塔西提的帕皮提城后,被视为贵宾,受到了殖民政府的热情接待,连州长都邀他到官邸做客。塔西提是法国的殖民地,帕皮提是波利尼西亚的首府,为殖民当局所在地,高更觉得这里也被现代文明污染。于是,他选了一个幽静的地方-玛泰亚原始村落住下,租了一个小茅棚,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毛利人还为他取了一个土著名字—高基。

  从此,高更在塔西提岛生活了10多年。其中,在45岁时返回法国呆了2年,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塔西提岛,直到55岁命终。尽管他与妻子梅特在感情上有隔阂与矛盾,但彼此间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

塔西提岛

  塔西提岛散落在南太平洋的茫茫大海之中,从空中俯瞰,像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人鱼,鱼头被称为“大塔西提”,鱼尾叫“小塔西提”。18世纪,英国舰队意外发现了这片人间乐土,后来成为法国殖民地。这里与世隔绝,远离文明世界,民风淳朴,保留着土著文化的原始与神秘气息,像一个天国仙境。这正是高更梦中都向往的圣境。

  山间空气清新,小径顺坡蜿蜒而上,随处可见头顶面包、水果、赤身裸体的土著男女逶迤而来,一切都是清新脱俗、悠然恬静的。傍晚时分,土著们为高更送来了面包、水果和烤鱼。夜幕降临,他们走出茅棚,聚在沙地上吹笛、闲聊,欢享着宁静迷离的夜。月光如烂银般顷泄,轻柔的海风使高更心醉,高高的椰子林摇醉了高更的梦想,浓郁原始的土著风情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

  在这里,他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一般,一下子变得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柳岸花明。他发现自己过去一直活在思索、纠结和挣扎之中,不能觉悟,而现在只需把眼前所见画下,随便在画布上刷一块红、一块蓝即可,根本不必费心,就这么简单。这就是高更经过多年苦心追索,绘画走向最后成熟的一个标志。此后,他的画风越来越来自然从容,越来越简单奇特,越来越富于幻想和神秘气息。

  与此同时,他猛然发现自己还需要一个女人,一个能为他打理生活的女人,因为妻子梅持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不久,高更遇到了他的塔西提新娘-蒂呼拉。蒂呼拉举止优雅、纯朴可亲、长发垂肩,整日像影子般追随在高更左右,为他做饭洗衣,陪他散步聊天,伴他欢笑沉思。

  就这样,蒂呼拉成了高更的第一灵感源泉。他的艺术笔墨肆意喷涌、毫无束缚、如梦似幻、奔流不止,一幅又一幅地为她画下《塔西提妇人》《白日梦》等作品。

  蒂呼拉也成了高更与毛利人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她就依偎在高更身边,听着海涛微波,讲述着岛上那些神秘古老的传说。高更被土著人的朴实无华所折服,为他们独特而瑰丽的文化深深迷醉。他入乡随俗,每天和村人一同去捕鱼、游泳、伐木、采面包果子;参加土人的聚会,在阳光下赤脚作画,在村中迎风高歌,在夜里细数落叶……他画出无数呼之欲出、发自心底、表于笔墨、炉火纯青的经典杰作,《精灵在注视》便是其一。

《精灵在注视》(1892)

  《精灵在注视》(1892),这幅画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塔西提岛的土著们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魂,鬼魂每晚会出来游荡。夜行的人如果被鬼魂附身,就会遇到病痛和灾祸。蒂呼拉对这一传说深信不疑,时常劝高更不要夜间独行,以免厉鬼缠身。

  有一天,高更去帕皮提城办事,中间遇到担搁,深夜才到家。高更大叫不妙,蒂呼拉一定担心坏了。他打开房门,瞥见蒂呼拉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借着微光,她转过头来,用一双恐惧的大眼直愣愣地瞪着门口,大气也不敢出。她好像认不出进来的人是谁?那一刻,瞬时的恐惧感染了高更,她的眼中仿佛有一种光芒照亮了整个屋子……

  高更捕捉到了属于这个岛上的三种感觉:神秘、美和对大自然莫名的一种恐惧。他走到床前,一面安慰受惊的蒂呼拉,一面思索如何将以上三种感受合而为一,表现到画布上。

  在画中,高更釆用了紫色的背景和胴色的人体作呼应,用被单的黄色把二者衬托出来,产生了一种突如其来、笼罩在迷信和恐惧光彩下的气氛,而床单下金色的图案与幽灵的眼睛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气氛更感神秘离奇。这就是作品的产生背景和独到之处。

  转眼,高更来到塔西提岛快一年了。有一天,他去信告诉梅特说:“11个月内,我画了44幅画,运气好的话,卖上1.5万法郎应该没有问题。我相信,我所做的事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法国必定是未曾听闻过的事。等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就可以快乐地在一起。”

  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绘画上,希望能够早日功成名就,与妻儿团聚。他也暗示过梅特,自己可能会重组家庭,却从来没有提蒂呼拉的事。

  高更一有作品产出,就陆续寄给妻子。后来,梅特在丹麦办了一次画展,20幅作品一次售得至少3万法郎。然而,她并没寄给丈夫一分钱。就这样,高更的生活开始每况愈下,没有收入来源,日子越过越难,常常靠借债生活。但他对艺术的热情丝毫不减,整个人变得越来越单纯、执着、孤注一掷。

  到1893年5月,也就是高更来到塔西提2年后,他身上仅剩下45法郎。迫于无奈,他决定回到故土。

  于是,他写信向梅特要钱,却迟迟没有回音,不得不向法国的友人求助,并请巴黎的代理商尽快把自己的画款汇来。在等消息的同时,又申请殖民政府把他尽快遣返回国。得到的答复是1894年1月他才能被遣返。这意味着他还要等9个月,怎么办?

  幸好一个朋友寄来300法郎救急。梅特也来信了,却分文不给,只寄来些孩子们的照片,照片中的克罗维斯已是魁梧的大小伙子了。不久,又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巴黎的代理商去世。2年前,高更曾委托他代售数幅作品,如今画款去了哪里也不得而知?

  300法郎,9个月,高更困坐愁城,如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好在终于捱到了登上遣返船的那一天。此时,他的眼睛出了毛病,看东西总是模模糊糊。

  高更这次回国,是打算永远留在巴黎呢,还是只作暂时的休整,之后重回塔西提?没有人知道,包括他本人也不能确定。

   六、巴黎旧梦(45-47岁)

  1894年8月,高更下了船,等走出法国马赛港时,身上只剩下4枚铜板,他被困在了马赛。他从朋友手里筹到250法郎,才终于从马赛平安抵达首都巴黎。

  当时的巴黎正值盛夏,天气酷热,时人多离城避暑,老友苏菲奈克也不例外。这次没有人能收留他了,高更只好以画抵押,到一位熟人开的咖啡馆换来食物和床位。

  他想办一次画展,好不容易接洽到一家画廊,让梅特尽快把他的作品寄来,但音讯全无。梅特不合作,画展怎么开张?高更气愤地骂道:“为什么你和孩子们不来看看我?我又不会杀掉你们。”

  正当高更投奔无门、愁眉不展的时候,却意外得到一笔遗产。这不是作家们经常编造的小说故事,是真实的事情。高更的叔叔去世,留下一笔遗产(约10000法郎),高更分到近2000法郎现款。

  手头一宽裕,他顿时像一个百万富翁似的挥霍起来,租了一间讲究的公寓,每日访客川流不息。他盛情款待那些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过去那群追随者也回到他身边。他们没钱的时候找高更,没饭吃的时候也找高更,他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拒绝。

  他去信请梅特到巴黎一游,还想让孩子们来法国念书。梅特气愤地回信说:“我怎么能随便丢下五个孩子,一个人自费外出游玩,你真是昏过了头?我不需要你的虚情假意,只要把你的钱分我一半就够了。”

  这次争吵是致命的。高更终于认清了梅特的本质:“她不要一个丈夫,只要钱,简直太势利了。”

      2个月后,梅特责怪高更为什么不来哥本哈根探望他们,高更回得非常决绝:“谢谢你的盛情,我这个冬天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的约会!”

  不久,高更身边添了一位穿着丝绸衫裙的年轻女子。这个爪哇女子名叫安娜,高更非常欣赏她的东方韵味,请她作模特。

  布列塔尼岛是让高更念念不忘的绘画胜地。他带着安娜同去时,女模特奇装异服,风情万种,手臂上举着一只大鹦鹉,身后拖着一只猴子。猴子时而跳上高更的肩膀,除了自己抓耳挠腮,还挠挠画家宽阔的肩膀。就这样,他们浩浩荡荡穿过巴黎街头,如同一对吉普赛马戏团,风风火火,流浪而过,引人瞩目。

  安娜阔绰的生活方式、骄傲的脾气令阿旺桥的居民非常看不惯。不久,高更因这个女人与当地人发生殴斗,腿部受了重伤,住进医院。打他的渔夫们都是穷人,无法作出赔偿。安娜眼见高更失去了往日的威猛,吵着闹着先回了巴黎。

  其时,高更最忠实的学生勒瓦尔死于肺痨,另一个崇拜者狄尔泰在荷兰染病,如今也是奄奄一息。连那只猴子似乎也通了人性,不知为何生了病,也突然死了。

  难道这是不祥的预兆?是的。一个月后,等高更返回巴黎时,发现爪哇女子把他画室中能卖钱的东西全部卷走,逃的踪影全无。

  经历这一连串的打击,高更再陷困境。他对巴黎非常失望,又想起了塔西提的淳朴民风,于是决定再赴塔希提,永远不再回到这块被文明玷污的土地。这一年,高更47岁 。

  临行前,他又办了一次画展,减价出售作品,赚得500法郎,仅够路费。剩下的作品交给代理人,其它物品都分送给了自己的学生。很明显,这一次他走得非常决绝,无意再回来。

  一切办妥后,高更给梅特去了信,算作最后的告别。梅特态度冷淡,回信说:“我只要6000法郎的遗产,其余的都别再提了。”

  对高更来说,以前所有的打击和伤害,都没有这一次重。“钱?又是钱,也不看看我现在已经混成什么样?这个女人简直疯了!”他在心里发疯般的怒骂。

  高更思考良久,又写了封十分可爱的回信:“不要以为这次画展让我发了大财,现在我口袋里的准确数字是:464法郎和80生丁。上次你写信告诉我必须自谋生计,我现在正在这么做。最后,我只想说几点:1、难道孩子们无只言片语写给我?2、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腿断的时候,家人没有一句安慰。3、漫漫冬日,我独自一人蜷缩在小屋里跟气管炎争斗,看来我只能生活在艳阳普照的热带地方了。”他在信的末尾特意留了一句:“我是你的丈夫!”事实上,二人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高更再清楚不过了。

  1895年2月末,47岁的高更再次离开法国,重返塔希提。接下来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

      未来如茫茫大海一般,有谁能提前知道自己的未来呢?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此刻高更已患上梅毒。

   七、最后的怆寒(47-55岁)

  1895年7月,高更回到塔西提,在另外一个美丽的小村住下,盖了一间陋室。他先前那位新娘-蒂呼拉早已改嫁,因为毛利人没有守节的习俗。于是,他又娶了一位土著少女,她的名字叫帕芙拉。在此后的日子里,不停地画画再次成为高更的最爱,也是最大的精神慰藉。

  48岁时,高更的腿伤复发,加之患上梅毒,痛苦不堪。有时候,白天连走到院里摘果子的力气都没有,夜里只能靠吃药勉强睡1-2个小时,但他一刻也没有放弃绘画。病重时,就上床休息,等双腿消肿后,再挣扎着爬起来画一会儿。一旦疼痛重现,赶快上床,就这样画画停停、停停画画。1年后,病情恶化,不能下地,他的土著妻子正在待产。

  1897年4月,远在丹麦的女儿阿莉妮不幸病逝。听到消息后,高更悲痛欲绝。回望自己几十年来所走过的路,总结曾经经历的一切,亲离子散、潦倒不堪、无人认可和理解,他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以《致阿莉妮的笔记》为题,根据过去的记忆和对天堂的想象来寄托失女之痛,给已在天国的阿莉妮写下一幕幕动人的篇章……

  终于,他得到了最后的彻悟,忍着病痛爬下床头,耗时数月,画下了他一生中的巔峰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画好后,他在绝望之下想自杀,于是服毒后跑上山头,等待生命终结。没想到砒霜虽有剧毒,却未能致命,迟迟不死,难道天不绝我?他又重新爬下山头,被土著人救回。从此,高更变得不再悲观,认为上帝还不想接收他,于是心志变得越发坚毅、乐观、顽强。

  2个月后,他到殖民政府部门供职,还协助友人创办了讽刺性刊物《黄蜂月刊》《微笑报》,开始为土著人争取权利而斗争。

  高更52岁时,儿子克劳维斯病逝,友人们把这个噩耗压了下来,没敢告诉他。直到临死前,高更都不知情。

  53岁时,高更被生活所逼,再次卖掉自建的土屋,离开塔西提岛,携土著妻子迁至另外一个小岛-多米尼加岛,在阿图奥纳小村住下。穷困、孤独和疾病把他团团围住,如蚕茧一样越绕越紧,无法自救,但他依旧如春蚕一般吞着生命与艺术的丝绢,永不停歇地绘画、雕塑。腿疼时,就上床歇一会儿,然后又挣扎着到门外作画,他还把新建的茅屋起名为“快乐之家”,俨然自己就是快乐王国的主人。

  54岁那年,高更把近20幅作品寄给巴黎的代理商,但作品所得均被代理人侵占。他的心脏病加重,梅毒扩散,已经无法医治,双腿开始溃烂,不能久站,不能作画。于是,他改为在床上写作,先后完成了记录自己生活与塔西提岛风光的文学著作《诺阿诺阿:塔西提手记》,还有《一个艺术学徒的私语》《古往今来》等。

  55岁时,因反对殖民当局对土著人的非难,百病缠身的高更被关起来,判处监禁3个月,罚款500法郎。他不服判决,想要上诉,但无法筹到去帕皮提的路费,处境极为悲惨。

  出狱不久,5月,一个鲜花在阳光下轻轻摇曳的中午,高更在自己的“快乐之家”去世,享年55岁离开尘世。弥留之际,留下一幅尚未完成的风景画《雪中的布列塔尼村庄》。

  高更死后,被简葬在了塔西提的天主教公墓。没有葬礼,没有家人和亲友前来送行、哀悼、收尸。他的房子、家具、衣物、杂品等被全部拍卖,偿还债务。

塔西提岛

  南太平洋,山河辽远,大地无声,水天一线,草木无言,唯有悄无声息的风越过茫茫海际,吹到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塔西提岛,仿佛在告诉人们,这一年是1903年5月8日。

  直到闭下双目之际,高更都坚信自己会成功,因为他认为自己画出了艺术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题材和风格。他一遍又一遍地说:“那些没有经历过天堂与地狱的洗礼、没有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煎熬挣扎过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他这些作品的伟大之处。”他一直认为自己找到了艺术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塔西提,让他的灵魂、梦想和绘画得到了永恒与合一。《塔西提手记》便是他的心路历程最忠实的记录。

  高更活着的时候,饱受流言蜚语。死后声名鹊起,人们公认他是一个奇才画家,还是一个陶艺家、雕塑家及版画家,后人把他与塞尚、梵高并称为“后印象派画的三大巨匠”。

  高更死后第16年(1919年),英国作家毛姆以高更的经历为原型,撰写出版了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在书中,毛姆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天上有圆圆的月,地上有圆圆的六便士,你是想仰望月亮,还是要捡起那六便士?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你是想要那脚下的六便士呢,还是要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

  84年后(1987年),《塔西提手记》在法国公开出版。世人阅过高更晚年的艺术宣言后,惊叹不已,不相信世上竟有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如此顽强不屈、顽固前行的人!

  难道仅仅是顽强、顽固这么简单吗?世人阅过他的《致阿莉妮的笔记》后,除了震惊之外,剩下的就是默默地同情与哀悼。高更曾经对已经逝去的小女儿阿莉妮说:

      “孩子!我相信圣洁的灵魂和艺术的真谛,它们二者合一,不可分离……我相信艺术深植于所有被圣灵感染的人的心中。我相信一旦尝到伟大艺术的精髓,以后就再也无法抽身,必将永世为它牺牲、为它工作、永不弃绝。我更相信任何献身于艺术的人,都将得到福泽。”

  90年后(1993年),高更的巅峰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拍卖出3亿美元的天价,其它价值上千万美元的作品也并不鲜见。

  这一切,高更在世时永远也不会想到。高更的家人、朋友、那些瞧不起他的同行、那些曾经鄙视责难过他的世人、那些曾经与他为友的塔西提土著伙伴,同样如此。这就是造物主给一位天才画家留下的巨大悲哀!

      八、后世影响

      最后,让我们以高更的2部作品为例,看看他的画有什么特点,到底有多么伟大,借以说明高更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雅各与天使搏斗》(1888)

  布列塔尼半岛民风淳朴,当地人的神祇信仰非常深厚。高更从地方宗教活动中受到启发,画下《雅各与天使搏斗》。

  (1)雅各是谁?据《圣经》载,雅各和哥哥发生矛盾,在母亲的劝解下逃往远方,后来雅各思念家乡,便携妻儿回乡。途中的一个夜晚,天使突然降临,和雅各搏斗在一起,但到天亮也没有摔倒雅各。于是天使给雅各取名为“以色列”,意为“与神搏斗者”,这就是以色列人把雅各视为祖先的来由。高更的画便取自这一故事。

  (2)画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呢?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位牧师(画的右下角)正在讲述雅各与天使搏斗的故事。第二类是挤在一起的农妇们(画面左侧和下侧)。她们有的在认真听道,有的在虔诚祷告,有的已进入宗教幻想的迷狂之中。第三类是信徒产生的幻觉,即雅各与天使搏斗的场面(画面右上侧)。所以,这幅画又被称为《布道后的幻象》。

  (3)右上角搏斗的人物为何那么小?它是信徒们听牧师布道后产生的幻觉,并非真实的场景。为了表现幻境与真实之间的区别,高更有意把搏斗的场面简化缩小,放在了画的边缘。此画还融入了东方绘画的元素,搏斗姿态来自于日本浮世绘中的斗士形象。

  (4)视角有什么特别之处?画家站在人物背后,以旁观者的角度,俯视妇女们在布道后产生的幻觉,借以表现宗教徒的狂热。

  (5)为什么树干横跨在中间?深色树干以斜对角出现,用于分割画面,延伸空间纵深度。该法被高更常用。

  (6)妇女的脸似乎不够精致?高更舍弃了传统的晕涂法,只用清晰的线条勾勒脸部轮廓,达到了色彩的装饰性效果。晕涂法是古典主义绘画常用的方法,其特点是在脸部和人体转折处,用色很薄,注重阴影处的平滑过渡,几乎看不到明暗交界线。这样,画面就会显得十分柔和圆润,效果逼真且有立体感。但高更突破了传统的晕涂法,大胆釆用了装饰画法。这种简化手法,后来成为现代画派常用的手法。

  (7)帽子真奇怪?厚重的黑裙袍,黄白的软帽,是布列塔尼妇女们的流行服饰,二者色彩对比强烈,同样起到了延伸空间感的效果。高更还挑战了传统画的透视法原则,改用平涂法来画帽子。平涂法是依物体的形状和走向,采用竖涂、横涂、粗细涂、螺旋涂、轻重涂等手法,将色彩均匀地涂在画纸上,让帽子组成的“面”格外醒目生动。可以仔细看看,三顶帽子的线条是不是走向完全不同呢?

  2、《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1897年,高更最疼爱的女儿阿莉妮染因肺炎去世,噩耗传来,肝胆俱裂,而他本人正处于疾病、穷困与各种痛苦交加在一起的时候。想自杀前,他回顾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经历的一切,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矛盾,最终完成了这幅巨作。整幅画长达4.5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不仅是人类哲学考虑的三个终极问题,也是高更本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

  这幅作品从右向左,由小孩到老年妇人逐渐过渡,采用了宗教画的三联式,描述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三个阶段。

  (1)画的右边部分:三个裸体女子席地而坐,身边熟睡着一个婴儿,象征着人类的起源和诞生。

  (2)画面的中间部分:一个裸体男子正从树上摘果子,这让我们想起《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禁果象征着智慧和知识,采摘禁果则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男子的左下方,坐着一个穿衣服的孩子,他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智慧之果,这部分内容象征着人类已经从蒙昧阶段进化到高级文明,寓意着人类的生存和成长。

     (3)画面的左边部分:一位濒死的老妇人双手掩面,表情痛苦,仿佛在回忆着往事。她的身体呈灰褐色,已经失去了生命应有的明亮色彩,腿部的颜色更暗沉,似乎暗示着死神步伐的到来。据高更自己说,老妇人旁边的白鸟象征着人类语言的虚无。

  (4)远处那一座神秘的雕像有什么寓意?她张开双臂,似乎在为人们指点迷津。身旁的女子正在认真聆听。釆用深绿色壳状作背景,衬托出雕像的神圣性。

  (5)这幅画的整体背景有什么特点?描绘了伊甸园式的原始社会,人类从生到死三个阶段的发展,其中蕴含着画家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代表了他最后的彻悟。

  (6)从绘画技巧上看,以平涂法为主,画面简洁而庄重,抽象化的背景衬出人物形象,使它富有装饰性效果与东方浪漫色彩,还兼有壁画风格。在构图上直接而大胆,简化了形体,采用单纯的轮廓和近于平涂的艳丽色块,反映出画家的自由不羁。在色彩上,高更把整体色调定为翠绿色,代表着希望与宁静,而裸体人物则大胆采用了橘黄色,色彩单纯、别具一格、如梦如幻,极富神秘气息与神话意象。

  由此可见,高更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擅长概括物体,以简化的形式、象征的手法和虚构的造型,表达神韵和意境。第二、用色大胆。第三、个性特色突出,他厌恶文明世界,追求简单与纯粹、原始与淳朴美,画风极富神秘色彩。第四、突破传统画法,大胆采用平涂法、装饰画法,对后世影响巨大。也许,这就是更高被誉为后印象派巨匠之一的核心理由。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高更的一生,可以看看传记电影《高更:爱在他乡》(2017),或者去离夏威夷不远的大溪地(塔西提岛)旅行考察一番,以追寻这位画坛奇才生活过的地方,还有他留给塔西提的艺术之迷。



    附文:《月亮和六便士》

            《梵高传》



参考资料:

1、《名人传记丛书:高更》:国际文化出版社。

2、《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丰子恺著,北京日报出版社。

3、《如何看懂印象派》,丰子恺著,新星出版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