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涵是个书虫,阅读占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空间,她对书痴迷到上厕所大便时也要带本书,还有理有据的说,在马桶上坐着多无聊,不如看会书。
我平时给小涵采购的书不少,当班主任让写读书笔记时,我发现小涵的众多的精神粮食中有“主食”也有“零食”。
读书笔记中有两项非常有价值记录就是优美词汇和精彩句段,记录优美词汇可以让孩子发现文中用的恰当的、美的词语;记录精彩句段可以让孩子通过赏析句子,学习作者修饰句子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
小涵第一次记录读书笔记时,很兴奋也很谨慎,她抚摸着读书笔记的本子就像抚摸心爱的布娃娃一样。她郑重其事的将本子放在自己的学习桌上,面前摆放着一本平时爱看的图书。我教她看到好的词汇就用圆圈圈起来,读到精彩的句段就用波浪线勾画出来。
半个小时过去了,我看到小涵在图书上零零星星的圈了几个词语,并没有达到老师布置的词语数量。小涵向我求助,我随手翻看图书,发现这本书中的确优美的词汇少之又少,基本都是平铺直抒,有的词语甚至很口语话,夹杂着一些不适合小学生习得的词汇。
于是,我问她:“你吃东西时喜欢吃主食还是喜欢吃零食?”
小涵笑了:“喜欢吃零食。”
我接着说:“人们看书就像吃东西,吃东西时我们会吃对身体有营养的‘主食’,也会吃并没有多少营养成分的‘零食’,因为‘零食’口味众多,小朋友和大人们都爱吃;今天你阅读的这本书就是所谓的‘零食书’,虽然营养成分不多,但‘吃’起来比较好吃。”
小涵听了,若有所思,说:“那我找找看哪本书是我的主食吧。”
最后,小涵选了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尹建莉译《小王子》、郑春华的《小饼干和围裙妈妈》、《安徒生童话》、等图书来阅读,很快她在图书中圈了很多小圆圈,也十分认真的画了许多波浪线。
恰巧,昨天我读到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偶尔读些垃圾书,没什么大不了”,作者也曾犹豫如何让孩子与流行读物(作者称之为浅文本)保持距离,也为此请教了著名阅读推广人袁晓峰老师,袁晓峰老师的回答是:“不必制止,就像我们有时吃腻了大餐,要吃一顿麦当劳,虽然吃的是垃圾食品,但害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2015年,作者去拜访台湾著名儿童专家、台东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老师,林老师同样也给出了建议:“孩子们读读‘零食’书,没什么不可以。”所以作者提出“对于儿童阅读,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适合他看的书。”我很认同这句话,对于书,孩子有孩子的喜好,家长不必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远离了书籍,讨厌了阅读。放手让孩子去选择,判断,这是锻炼孩子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
所以,既然我们给予了孩子选择精神食粮的机会,那么当孩子钟爱“零食”书时大可不必紧张,孩子的阅读经验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他甄别图书的能力也需要锻炼。
“零食”书和“主食”书同样可以“吃”,我们亦可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