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人陪审团
评《东方快车谋杀案》
真相往往总是都在最后一刻解开。
当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在前面看到的不过是对案件发生的描述,以及火车上所有人员的证词,然而更多的细节往往隐藏在深处,没有一步步地阅读下去,在没有对他们的身份公开之前,甚至想不到他们彼此之间紧密的联系,不停地在那纠结到底谁才是那个凶手?暴露他身份的线索到底有哪些?为什么要杀那个人?如何实施的杀人事实?
当谜团一个个涌现在你脑海中时,那种对真相的渴求越加迫切,却又担心先翻到最后了解了真相反而少了阅读的兴趣,只能强迫自己一节节地细读下去。
只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多少人将案件中隐藏的细节了然于心,侦探般的眼将一切都查明,还是和我一样,到了最后才明白原来真相如此。
只是当真相大白时,你反而会错愕,真相居然是这样的,结局又不甚可惜。
在这辆开往伦敦的托罗斯列车上,一节豪华,有着15名旅客和3名列车员。真是座无虚席啊!然而,在不是大规模出行的日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点太不寻常了,似乎为故事的发生做好了层层铺垫。
雷切特,那个被杀害的美国人,在深夜死在了自己的房间里,身上有12处伤口,深浅不一,作案手法也不同。
如果忽略了他的身份,只是当作一个环游世界,到处游玩的游客,突然死在了列车上,或许大伙都会不以为然,只当是一起普通的谋杀案,可故事的深入,当谜底逐渐揭开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巧合。
在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文中写到的阿姆斯特朗绑架案,在这个案件中,受害人小黛西被绑架了,绑匪要求赎金,她的父母被迫交了大量的赎金,只是在最后都没能换回小黛西,而杀害小黛西的正是今日的雷切特,当初的卡塞蒂。
至此,或许你会想他的死是罪有应得,那么我们真的有执行死刑的权利吗?我们真的可以随意地夺走他人的生命吗?
15名旅客和3名列车员,除了公司董事布克先生、康斯坦汀医生和两位列车员,当然还是我们的侦探波洛先生,剩下的13人都牵涉了进去,只是为什么最终是12名嫌疑人呢?
在伯爵夫人海伦娜的证词里,你会发现她对在场的旅客认识的甚少,甚至对丈夫、母亲及众人策划的这起行为都知之甚少,只是尽量隐瞒自己与死者的联系,预防牵涉其中。
在过去的案件中,雷切特害得阿姆斯特朗一家家破人亡,小黛西的死,让一家人悲痛欲绝,她的母亲正怀有身孕,却生下死胎,紧追而去,她的父亲也自杀身亡。
逝去的人,永远地走了,可活着的人,依旧悲伤难以自拔。阿姆斯特朗一家的亲人,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和朋友,亲眼见证了罪犯伏法却依然逍遥法外。
或许,正是因为法律的漏洞,让这十二个人不惜精心策划了这次列车杀人案,为的就是为当年死去的亲人和朋友复仇,让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一个陪审团由十二个人组成,而这十二个人则自己组成了一个陪审团,特意来宣判雷切特的死刑,并担任执行人。
作者很巧妙地把阿姆斯特朗案件的发生地点放在美国纽约,只有在美国,才能汇聚形形色色来着不同阶级和国家的人,把大家都聚集在一起,同时与案件中的人物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这十二个人中,有来着意大利的,英国的,瑞典的,德国的,俄国的,印度的,匈牙利的,当然还是英国和美国的。如此庞大的队伍,你很难把它联想到一起,更与眼下的杀人案联系到一起。
只是在真相解开的时候,你会纠结法律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平衡,雷切特的死可谓真的死不足惜,他犯下的罪行都不足死了几次,可我们的十二位陪审员,他们真的有执行死刑的权利吗?他们何曾不是因为法律的漏洞而迫使自己铤而走险,我们惋惜的时候,真的就这样算了吗?
文中最后的结尾,大家都倾向于隐瞒事情的真相,放过这十二个陪审员,但是,现实之中的我们,难道对这起列车杀人案就这样定性了吗?在法律与道德伦理之间,我们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或许这正是作者留给我们值得去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