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因《三国演义》而被世人熟知,却亦因《三国演义》而被世人轻视。
特别是在「袁绍盘河战公孙」篇章中,先后被赵云与刘备三人所救,全程成为刘备之陪衬。然则公孙瓒在真实的历史中,却是三国第一大诸侯,力压袁绍、威震河北……
参《袁绍传》载,「瓒遂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公孙瓒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之际,引兵南下争夺冀州。此时韩馥则在邺城,起兵北上抵御,故而方有「馥军安平,为公孙瓒所败」之载。
而从「馥军安平」判断,公孙瓒已是兵临河间郡。
又《后汉书》载,‘初平二年(191),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
「东光」隶属渤海郡,比邻青州平原郡。
可见,公孙瓒至少已据冀州河间、渤海二郡。
袁绍虽是利用公孙瓒之入侵,成功谋取冀州牧之位,却同样失了先机。
后公孙瓒以其弟公孙越被杀为由,「遂出军屯盘河,将以报绍」。参《后汉书·公孙瓒》中载,“公孙瓒举兵攻绍,于是冀州诸城悉畔从瓒。”由此可见,公孙瓒兵锋之盛。
袁绍一时难与抗衡,故「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瓒从弟范,遣之郡,欲以相结」。
但「盘河」即渤海郡乐陵县东南,故袁绍只是名义上将渤海郡割让于公孙瓒。
公孙瓒又岂会就此而止戈。参《三国志·公孙瓒传》载,公孙瓒「以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兖州,置诸郡县」。
并将兵力压至界桥一线,即著名的界桥之战。
界桥即今河北威县一带,位于冀州清河国与巨鹿郡交界处。
故算上清河国,此时冀州一半之地已尽归公孙瓒。又《三国志·袁绍传》有云,‘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瓒。’常年盘踞于中山国、常山国一带的黑山军亦与公孙瓒结盟。
如此袁绍初期所能掌控的冀州之地,不过三成而已。
后巨马水一战,「瓒将步骑三万人追击袁绍军,死者七八千人。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
《先主传》亦云,“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袁绍攻公孙瓒,刘备与田楷东屯齐。”
文中无论平原郡、抑或齐国,皆隶属青州。换言之,公孙瓒通过此战占据青州诸郡。至此连通幽、青,势力范围更是地跨幽、冀、青三州之地。
后参《后汉书·袁绍传》载,‘初平三年(192),瓒又遣兵至龙凑挑战,绍复击破之。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
「龙凑」即古黄河渡口。今山东德州东北,属军事要地。
通过上文对于巨马水之战、龙凑之战的描述,可以看出两战是接连发生的。公孙瓒通过巨马水之战的胜利,乘胜而南,而至平原,同时占据齐国之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动了龙凑之战。
又《三国志·武帝纪》曰,“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
同时联合豫州袁术、徐州陶谦,并对冀、兖二州形成合围之势。
综上所述,公孙瓒尝三次兵压青州与袁绍对峙,一度压得袁绍难以喘息。
后世尝对巨马水、龙凑之战的先后顺序有所争议,但实则正史有过交代……
参《公孙瓒传》载,‘瓒将步骑三万人追击于巨马水……绍复遣兵数万与揩连战二年……是岁,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
从时间线而言,巨马水之战两年后「瓒破禽刘虞」,又《刘虞传》尝言,公孙瓒斩杀刘虞是初平四年(193),故巨马水一战发生于初平二年(191)。
而《后汉书·袁绍传》中明确指出,龙凑之战发生于初平三年(192),且「不敢复出」。
界桥一战确是有效阻击了公孙瓒的南侵步伐,但却并非后世所谓「大胜」。
参《英雄记》所载,「瓒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即步兵三万、骑兵一万。而袁绍则「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对抗一万骑兵。
最终袁绍不过以出其不意,打散了对方的骑兵阵型,而取得「获甲首千馀级」的成绩。
可见,公孙瓒此战并未伤筋动骨,即如《典略》所云,‘遂举兵与绍对战,绍不胜’。否则随后公孙瓒亦无力击溃袁绍的北上追击,取得巨马水之战的胜利,并以此顺势南下占据青州诸郡。
袁绍亦称此战是「小战大克」。不过界桥之战对于袁绍而言,确实意义重大,是袁绍、公孙瓒实力反转的一个重要拐点。
因为公孙瓒返回幽州收拢兵马的举动,给予了袁绍缓冲时间。无形之中使双方进入一种拉锯状态,而冀州的人口、经济皆是幽州数倍,如此袁绍后勤补给的优势弥补了武力之不足。
反而公孙瓒每次南下作战,以致补给线过长。最终公孙瓒的优势被逐渐拉平。
且幽州并非以公孙瓒为主,幽州牧刘虞与公孙瓒矛盾已久。
自幽州叛乱平息后,幽州就此进入公孙瓒、刘虞东、西并立之格局。参《后汉书·刘虞传》有云,‘瓒乃筑京于蓟城以备虞。’至初平四年(193)冬,刘虞遂自率诸屯兵众合十万人以攻瓒。
可见,公孙瓒与袁绍三次交战期间,公孙瓒于幽州亦只是占据半壁,并需时时防备刘虞。
而在战略布局上,公孙瓒本应与挺进兖州的陶谦,西南豫州的袁术对冀、兖二州形成合围之势。
然则三人在初期却是各自为政……袁术并未向北挺近兖州,反而向南窥视荆州之地。此消彼长之下反被袁绍、曹操二人联合钻了空子,各个击破。想来以袁术而言,自始自终亦未看得起姿貌短小、阉宦之后的曹操。
导致袁术对战略顺序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却给予了曹操机会。
后袁术虽然做出了相应的战略修改,决定放弃攻略荆州,转而北上兖州,却是错过了最佳时机,给予了袁绍的生存空间。
参《袁术传》载,袁术尝「引军入陈留」,却被曹操与袁绍合击,大破术军。
此时的曹操早已占据兖州,成为袁绍有利的盟友,使得合纵之间多出了更多的变数。而匡亭之战的失败,使得袁术退出对于兖州的争夺,以致袁绍、曹操联军西、南方向压力骤减。
后虽然公孙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但亦为公孙瓒的败亡埋下伏笔。
在今天看来,公孙瓒对待异族的态度完全符合世人的价值观。但在当时,却是残暴的代名词,背离了「仁义礼」的儒家价值观,不被世人所接受。而刘虞之死,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袁绍借此时机,联合刘虞旧部、边境异族,对公孙瓒形成夹击之势。
《后汉书·公孙瓒》有云,“刘虞从事渔阳鲜于辅等,合率州兵……联合乌桓峭王,与袁绍将曲义合兵十万,共攻瓒。”
又《资治通鉴》中载,公孙瓒尽有幽州之地后,“对于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
抛开士族的主观评判,公孙瓒通过提升商贩、重用商贾,以削弱世家门阀之影响。
无论是策略,抑或思想,从今人的角度评价,是先进的,甚至超前的。但对于当时的价值观来说,这种思想却是危险的、且是反动的,士族集团绝对会毫不留情的将其蚕食殆尽。
故公孙瓒,最终只会被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袁绍所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