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问答平台看到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热”既然能发电,那么“冷”能不能发电?有没有科学家研究?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虽然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解释过其中的原理,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因为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有关科学思维的事情。
天生的逻辑远不如后天培养的逻辑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提问者会认为“热”与“冷”是两种元素。
科学思维真的是反直觉的,我们认识世界,并在事物间建立因果关系是进化赋予的,但是这种能力并不完善,解决不了太复杂的问题。在生物行为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迷信的鸽子”,美国心理学家纳金斯设置了若干个机械喂食装置,每台机器面前都守着一只希望获得食物的鸽子,这个机器的投食间隔是设定是固定的15秒(后来加到了60秒)。
实验进行了几天后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些鸽子纷纷开始做起奇怪的运作来,有的不停地点头,有的不停的跳,还有的开始疯狂地逆时针旋转。这些鸽子看起来就像是……正在执行某种奇特的宗教仪式。
这是因为生物本能地需要寻求适应环境的方法,所以在大脑中必然将“获得食物”与“自己的某种努力”联系在一起。于是因为巧合,鸽子在某个运作时出现了一次喂食,于是它尝试着重复这个动作,恰好食物再一次出现了,于是鸽子就将“获得食物”与“动作”联系在了一起。
▲实验者
鸽子将有前后时间关系的两件没有内在逻辑的事联系在了一起,其实就是迷信的本质。普通人虽然不会上这种固定时间的当,但如果将时间变成随机的,也会发生同样的事。但是如果参与实验的是科学家,那么他们就会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投食机制,最终明确“随机”的事实。也就是说,经过科学思维的锻炼的认识方法是强大而有力的,也是超越生物本能的。
提问者与多数普通人相似,其实我们的义务教育并没有将科学思维普及给大家(当然外国其实也没好多少)。所以人们常常会以自己认识世界的观念去理解世界,然后提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个典型。
冷始终在参与发电
好的,说了这么多,还是得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把理解世界的概念修正为科学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首先我们得知道“热”与“冷”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二者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冷哪来的热呢?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热”可以用于发电的时候,也就必然已经包含了这样一个事实——“冷”已经参与了发电。
一定的温度本身并没有发电的能力,想象一下有一个处处都是1000℃的环境,那么任何用“热”发电的机器都无法运转。我们需要的是温度差,只有能将“热”排放到“冷”中的条件,才能让“热”流动起来,变成电能。这就像是高处的水,只有在流向低处時才能发电,如果它只能一直呆在高处,那么我们就不能认为其中存在着可利用的能量。
如果要解释得更深入一点,就需要涉及到“熵”的概念了,熵是物理体系混乱度的衡量单位,本质上来说,任何能量的变化都是熵的流动。因为对我们有意义的是“有序”而非“混乱”,所以通常会用“负熵”来描述。
“负熵”拥有不可逆转的流动方向,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只能减少不能增加。所以当我们想获得某种能源时,其实是想获得能量上携带的负熵。可有意思的是,热能其实是所有能量中负熵较低的,而电能则是负熵较高的,要怎么样才能让负熵实现“逆向流动”呢?
当然,人类是没有能力改变物理规则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其它的手段,在满足基本条件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更多负熵,那就是富集——把热能中低密度的负熵集中到高密度的电能中来,这么做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消耗掉一些负熵,这样就不会违背熵不可逆流的规则。
消耗负熵,其实也就是增加熵(所以负熵不能逆流的规则叫熵增定律),那么这些多余的熵要如何排放出去呢?当然是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冷”的地方,接受了来自热源的排放——尾气或是冷却蒸汽后,冷的地方变热了一点,熵也就增加了一点,于是负熵的流动就可以成立,发电机也就可以正常运行了。
这就是用“冷”发电的答案了,我们一起都在利用着“冷”发电,自然也就没什么可研究的啦,我是酋知鱼,一条不会发电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