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彼岸君是早就蠢蠢欲动想写这个系列了。因为家里三岁半小女儿一枚,平时一般隔周就带她去图书馆“补粮”——借一些大图画书回来给她读,本来只是要给她换换口味。家里的书虽然多,放在那里久了就失去新鲜感了。后来发现,借回来的很多书,彼岸君在读的过程中也被深深吸引到了,虽然也不排除有一些故事有点无聊,甚至有点恐怖(比如一条小鱼偷了一条大鱼的帽子被吃掉的故事),但大多都是舒服的故事——有些很暖心,有些很俏皮,有些单纯是音律游戏,都很讨小孩子的喜欢。
有些呢,看起来是很简单的故事,但一经琢磨,觉得颇有深意。这次就想写的这么几本。
阅读就是潜移默化的灌输,我们就来看一看老美的故事书是怎么“洗脑”的吧。
You are (Not) Small, 作者Anna Kang, 内容讲的是一群状似熊又状似怪物公司里的怪物的长毛动物(就叫它“长毛怪”算了)遇见彼此的故事。
小长毛怪遇到了大长毛怪,一个说“是你太大了”,一个说“是你太小了”,谁都不服谁。
为了解决这场纷争,各人抬出自己的群体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然而,“更大”和 “更小”的长毛怪纷纷出现,大小长毛怪们终于不再坚持,高高兴兴一起离去。
书吸引人之处,很大一部分功劳是里图画得尤其可爱——长毛怪毛茸茸的样子很有质感。如果说有主旨的话,我认为说的是,主观感受不能替代客观标准。但是人却经常从自己出发,来判断人的判断别人的样子。听起来很像我们中国原产的故事“小马过河”吧,不过这个故事更简单,也更直接。
不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来下判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超乎想象的难。 就像大小长毛怪一样,一旦通过数量庞大的同类确认了自己所为的“客观”之后,下判断的时候会更加无所顾忌。
在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像故事中“更大”和“更小”长毛怪出现这种“铁证如山”的时刻。那些固执的坚持,靠什么来打破?
在我们说尊重Diversity以及不对不了解的人和事物滥用判断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在说另一点——那就是,我们其实不需要依赖辨认“同类”,也可以获得安全感。
当局者迷,Don’t Judge——是我女儿这本书教我的一课。
Horace, Morris and Mostly Dolores,作者James Howe。它讲的是两个男孩Horace, Morris和一个女孩Dolores,友谊经受考验的故事。
Horace, Morris,还有Dolores——三个小老鼠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形影不离,敢去最刺激的冒险。他们曾经一起穿越牛奶海麦片山,还曾经驾驭了一只猫钻过火圈。直到有一天——
一个叫"Mega-Mice"的boys-only(只收男孩)的俱乐部出现了——虽然有一些犹疑,Horace和Morris还是默念着“A boy mouse must do a boy mouse must do(男孩子就应该做男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加入了。那一头,Dolores也加入了只有女孩子才能参加的“Cheese Puffs”俱乐部。
没有彼此的日子里,Dolores终于受够了在俱乐部的粉红墙纸和心性窗户,以及一众女孩们一边饮茶一边谈论着“怎么样才能用一块意大利干酪吸引一个男孩”之类的话题,她决心出走了。幸运的是,她找到了同类。
她们打算去一个洞穴探险,惊喜的是,她发现Horace和Morris也带着一个新朋友出现了。他们几个一起重拾他们的探险之旅,也重拾了他们之间亲密的友谊。
我承认,我对这本书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暗合了我自己的观点。或许是因为我从小也不是一个特别女性化的女孩子,我对小孩子的性别意识方面外界强加的部分,尤其敏感。
诚然,男孩子和女孩子天性的差异显而易见,本来并无可厚非。我所不能忍受的,是周遭的环境在潜移默化地做强化这个stereotype(刻板印象)的推手。总有内心里不遵从和接受这个定义的,要么被排斥为异类,要么就渐渐屈从了。
而小老鼠Dolores的举动,恰恰是在这种巨大的“同伴压力(Peer Pressue)”下勇敢的反抗——谁说女孩就只能爱粉红色和给娃娃喝茶,女孩子也可以爱探险游戏。
我也忍不住想,Dolores固然勇气可嘉,但如果Dolores反抗后没有发现同类,她的勇气还会持续吗?
在这个故事中,大人的角色是缺席的。假设有一个大人的角色出现在故事中,你猜他/她会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如果是你的孩子因为怕不受欢迎而望向你时,你会怎样?
让孩子安然自若面对不同,这个力量来源于他们自己,也来源于背后的我们。
比起前两本书来,《Do Unto Otters》这本小书,是一个更加欢快的存在。作者Laurie Keller,更有名的一本书叫做《The Scrambled States of America》。不过,我更喜欢这一本,我女儿也一样。
故事讲的是,兔子先生发现,附近搬来了水獭一家——嗄,这可怎么办才好,兔子先生可从来没和水獭打过交道!
面对着抓狂的兔子先生,猫头鹰伙计给他了一句金玉良言——“Do unto otters as you would have otters do unto you(你用希望他们对待你那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就对了!
兔子先生陷入了沉思,我...想...让他们怎么对待我呢?
首先,我希望水獭们都很友善,跟我打招呼,微笑,说话的时候看我的眼睛...
还有,礼貌地说“请”,“谢谢”,“打搅了”...
还有,要诚恳,要对邻居体贴尊重...
还有...
还有...
兔子先生的所思所想,书里用得都是特别欢快的语言呈现方式,水獭们的身影在书里反复出现,不时侵入了兔子先生的大脑。幸运的是,经过这么多的“想要被怎样对待”的思考后,兔子先生也终于搞清楚了他要怎样对待他不速而来的新邻居了。故事的末尾,兔子先生和他的水獭朋友“DOO-DEE-DOO”愉快地跳走了。
这真是一本讲起来就嘴角止不住上扬的书,却是一本实实在在的教小朋友行为举止的“洗脑书”。只是这个“洗脑”,洗得有点聪明。
在我看来,它不仅用一只神经过敏的兔子先生告诉我们——怎样的行为举止,才是让人舒服的相处方式,它还告诉我们,对我们不了解的人和事物,没有必要滥用想象力以致大惊小怪,只要把他们,当做和我们一样的人去对待,就可以了。
从这里,我们也理解了“教养”的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无论心里是否有犹豫或不确定,都要以善意的初衷去理解他人,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
被世界温柔以待,是期望;报世界以温柔,是责任。而责任always come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