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历下区经十东路11899号(燕山立交桥东2公里),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该馆馆藏历史文物14万余件,近、现代文物及文字资料13万余件(册),自然标本8000余件。该馆馆藏历史文物中,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藏品丰富。此外,甲骨、商周青铜器、陶文、封泥、汉印、汉画像石、汉银雀山竹简、历代石刻、书画及善本图书,均有丰富的珍藏。馆藏自然标本有10多个门类、近200个品种。其中三叶虫、泰山燕子石、恐龙化石及山旺化石,在国内外古生物、地质诸学科方面颇有影响。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馆,16:00停止入馆
领票方式:周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闭馆 免费不免票,须携带有效证件领票入馆。
预约电话::0531-85058202
博物馆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1899号(燕山立交桥东2公里)邮编: 250014
公交线路:1,乘坐Brt-5、115、119、K139、K160路公交车,省博物馆站下的车。
2、乘坐202路公交车,华洋名苑站下的车,沿经十路东行500米。
3、乘坐18、62、63、150路公交车,一建新村站下的车,沿姚家东路南行500米。
“率万世师表,礼成家国”
这是山东博物馆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的一句宣传语。而在二楼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展厅《万世师表》,在这里你可以了解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艰苦卓绝的一生,大道为公,超凡入圣的一生,会明白为什么他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在这里领略孔子其人的人格魅力,感悟儒学思想的智慧光芒。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所创立的以“仁”、“礼”文化为根基的儒家文化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千载而不衰,历经沧桑而弥新,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核心,并远播海外,构成东亚文明的内核,在世界文明的光 谱中璀璨夺目。孔子也成为中国文化立足世界的一张名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让我们怀着恭敬心与平常心走进山东这片圣人诞生的文明沃土,走近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跟随圣人的足迹,回望两千年前孔子历经的风雨沧桑,品味那段荡气回肠的史诗乐章。
走进黑暗的前厅,可以看到后墙上采用浮雕技术显示了孔儒学问的精华并使用灯光显示出“万世师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康熙御书的版本,有次他在孔庙祭拜孔子时,提下“万世师表”的匾额,悬挂在大成殿之上,并令各周府文庙都采用复刻的匾额。(至少这个名字比以前那个孔子文化大展好听那么一些,就是不知道山东历史文化展什么时候改名。)
在聚光灯下,会看到一尊两米多高的孔子木雕像。整个雕像选材是来自曲阜孔林内一株巨大楷树,由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阜楷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颜景新运用园雕技法。上半部是人们常见的孔子行教像的形象,双手相交,作行礼状,温和而谦逊,下半部保留了树根遒劲有力的自然形态,寓意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孔子行教像的一种较为让人认可的解释是,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这是在交五。在甲骨文中,五字的写法是“从二,五行也。”意即“二”字的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两手相交,写作“爻”。指五行阴阳二气在天地间交午也。
甲骨文中,天数五,地数五。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奇数为阴数,指天,天阴;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偶数为阳数,指地,地阳。
这个“爻”字,正是甲骨文中“教”字的写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其字结构是由孝、攴构成,从爻从子从文。攴的甲骨文字形是手中拿着木杖在问天。
所以孔子双手合“爻”以交五,求天地万物和谐;手持木杖以问天,从而获得教人的资格,是谓“孔子行教像”。
正式展览开始之前先是介绍在春秋时期之前,山东的重要历史文明阶段的代表文物。分别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朝和西周时期,并配合许多图片和文字,总体介绍了在孔子所在时期之前山东大地的灿烂文明。
整个展览主要结合史书记载,图片以及实物,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展示技术等高科技展陈手段,详实的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发展,复现了儒家文化从百家争鸣中的显学根植进中华正统文化的交融过程。
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大家熟悉的格言和故事,例如“温故而知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例如“孔子游春”“孔子问道老聃”等。为什么感觉我说了这么多文字,可是没什么文物呢?因为大部分文物都放在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馆,如果想结合实物了解孔子的话,还是去孔子故里深入了解吧。
不过整个展览还是有很多有价值的文物的,比如接下来要说的东汉熹平石经残石。
熹平石经,是指东汉熹平年间,由当时的大儒蔡邕主持修订镌刻的。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俱为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
正是由于当时许多版本的儒学书籍各有出入,许多学识不端的俗儒牵强附会,误导世人,甚至于当时的最高级别的朝廷博士考试,在自己的答卷错误的情况下,都可以行贿将原版本进行修改,导致六经等著作面目全非,偏离正统。所以蔡邕正定六经文字,镌刻熹平石经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后汉书》中记载:“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 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蔡邕列传第五十下。其盛况可见一斑。
熹平石经的出现,不仅在东汉之时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汉家正统著作进行了修订,同时也是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此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等。
在艺术方面,蔡邕在其书法上也是造诣很高,当代学者沈之珍先生曾说到:“《熹平石经》的书法是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可见,熹平石经也是汉代高端隶书的模范之作。
很可惜如此一件文化瑰宝诞生于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石经仅仅辉煌了数年,就开始它命运多舛的生涯。在众所周知的西凉大军阀董卓火烧洛阳开始,数十块石碑开始它们破碎残损,流落四方的苦难之旅。
一直到宋代开始,陆续有残石出土,直到如今,经过文化届无数人的努力,已经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现世,残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部分藏于洛阳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以及海外部分私人收藏。
虽然在山东博物馆的寥寥数块,不是很多也不是最精致的,但由于和《万世师表》中儒学发展息息相关,显得也是很有意义的。另外一件重要的文物就是明代衍圣公朝服了。
在展览的最后,一个大房间里陈列着山东博物馆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选择的第三件国宝——明代衍圣公朝服,这不应该说是一件,而是完整的一套,从头到脚一整套朝服,显示了作为孔子传人在当时朝堂上的地位。
“衍圣公”,顾名思义是承孔圣遗泽的孔氏后人,是北宋朝廷赐予孔子嫡长子的世袭封号。而这种封号也是有职位的,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在宋代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在明初成为了一品文官,明代中后期稍有降低,但也是地位显赫,在文官中依然鹤立鸡群。
朝服共由赤罗衣,赤罗裳,中单,梁冠,蔽膝,革带,大带,佩绶,袜履等组成。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提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文明与华夏衣冠的联系之分紧密,衣冠代表着礼仪与文明。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代表儒家的服饰,则是文化与艺术的双重载体。明代的“衍圣公朝服”是儒家服饰的经典之作,它以精致的衣冠造型,彰显出了明艳华丽的艺术美感。
可以想见,当历代衍圣公穿着这一身朝服在朝堂之上会有多么华丽,然而其身份尊贵可是在朝堂之中也许也不会有多少话语权,不能不说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