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说养老-24-04)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统计局数据,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9%。截止2023年,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4%。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4;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3。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届时将占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短,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与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更大挑战。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尚不完备。另一方面,社会整体对人口老龄化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阶段,在不同层面均存在一些认知误区。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化养老等问题对广大民众来说是新生事物,而科普和教育并未给予有力支撑,社会宣传中也存在某些误导,给全社会带来一定的养老焦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总数的56%。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新老年”群体,以及开始进入老年阶段的“60后”,青壮年时期恰逢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时代。与出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早一辈老年人相比,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社会保障待遇更优,对于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也有更高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9岁,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到68岁,2010年提高到74.83岁,2021年进一步增长到78.2岁。2022年5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预计203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超过80岁。寿命延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给社会养老服务带来更大挑战。随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不断下降,生活自理能力逐渐降低,对生活照料、长期照护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大幅增长,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