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过年了。
看着窗外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我在寻觅心中向往的年的味道,我看遍这座喧嚣的城市,但无论如何找也找不到,我只能在脑海的内存深处搜寻儿时中原乡村过年的情景......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衣裳,老婆儿拍着屁股打饥荒!......”
乡村进入腊月,就见满街跑闹的孩童边跑边喊。村子里炊烟袅袅,暖阳下几个晒暖的老头天南地北地喷着闲诓,大公鸡在墙头伸着脖子喔喔地叫着,噼啪的爆竹时不时的在村子的上空炸响,给寂静的村子添了不少的生气!空气里氤氲着浓浓的年味。
其实,就像一个时钟一样,每当到了腊月,人们的生物钟——过年的程序悄悄开启,不论你在意不在意,就算是在下意识中,大脑里年的影子就开始出现。这时候人们一见面就相互问道:要过年了,年货准备地咋样了?年到头月到底收入如何等等而已。是的,在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的基因中,无论你生活在哪里,过年的概念那是融入血液中的。这不,腊月里,刚喝完了腊八粥,就开始准备年的事儿了,农人们早早的把农具清理干净收入到棚子里,给麦田麦苗灌上水,场院里收拾得光光埝埝的,备好牲口们吃的草料,起大早,赶集是一趟接一趟,今天东集市儿明天西集儿,先买些耐放的粉条、莲藕、大葱、萝卜,再买些大人做衣服的布料,顺带卖一些自产的杈把扫帚牛(念偶)笼嘴,添置孩子们的衣物用具。过了腊月二十就开始准备祭灶的供品,比如炷香、烧纸和灶糖。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祭灶。家家在傍晚时就会早早放上一挂鞭炮,给灶王爷上香,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供品中灶糖那是不可或缺的,据说上灶糖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不要说人间的坏话。祭送完灶王爷上天,人们就开始包饺子吃,痛痛快快地过腊月二十三,这是传统中的小年。
接下来的日子打扫房庭院,磨豆腐,随后就开始备麦子、玉米、高粱、小米来磨成面粉,开始蒸过年馍馍了。因为过年正月初一后,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按习俗是不允许蒸馍的,所以家家必须在年前把过年后的十五天的馍馍要蒸出来。这蒸馍不光要蒸好面馍(麦面馍),还要蒸杂面馍(即高粱面、豆面馍等等)。而且蒸馍还有讲究,要在好面馍(麦面馍)里包上红薯馅、红豆馅、红糖馅,有的还包上红枣,蒸出各式各样的花鸟鱼虫。按家里人头一个人蒸一个枣花,这枣花馍是要留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的;最重要的是每家还要蒸一个锅排大的白馍,就是在一大块白面上造型并点缀许多的枣儿,白里透红,蒸好后立在堂屋里,美其名曰:枣山!小孩子看见了会大声喊叫,这时大人会喝斥道:蒸馍,小孩子不要喊!原来这也是老传统、蒸馍是一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候,大声喧哗会惊动了各路神灵!
杀把猪,宰把羊,贴上新春联,给列祖列宗上完供香,已经是大年三十傍晚,除夕夜到了。这时整个村子沉浸在过年的欢悦气氛中,灯笼高挂,笑语欢声不断,戏匣子里唱着年曲,“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围坐火堆守岁,相互祝福,吉利的话语说个不停,小辈跪下磕头,接过长辈发的压岁钱,笑容溢出!火苗映红了脸,仿佛是新年的曙光,又仿佛是幸福的来临......
过年了!
这是儿时暖心的画面......
写于腊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