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段特别火的视频。火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它颠覆了众多人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认知。内容是综合格斗兼打假狂人徐某在十几秒内将央视公认的太极高手雷某放倒,然后还不忘拳脚相加,完全不顾人家的大师风范,真正做到了一点面子也没给!
这段视频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本该是大师教育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小辈,怎么就演变成了壮汉欺负老人家。
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太极哪去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哪去了?是雷某功夫不到家,还是中国传统功夫不适合实战?
很多的武术大师一下子就凌乱了,急切盼望一位传统武术的高人出来狂虐徐某某,为传统武术正名。然而这样的高手却迟迟未出能现。这段时间,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增加,一直为大众所敬仰,倍受人们顶礼膜拜的传统武术正在慢慢被世人揭去神秘的面纱。
而我们今天要做的是将矛头试探性的戳一下传统武术的同胞兄弟——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许这样的表述并不恰当,严格上来讲,传统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归属于传统文化。
不管怎样,我们不妨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小范围的进行一下攻击。
你是否听过以下古语:
古语有曰:兔子不吃窝边草。古语又曰:近水楼台先得月。
古语有曰:宰相肚里能撑船。古语又曰:有仇不报非君子。
古语有曰: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古语又曰: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古语有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古语又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些古语是不是看起来相互矛盾,那我们该以哪一个为标准呢?然而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语曾经确确实实指引着迷茫中的人们,使他们能够度过人生中的各种失意阶段。好像受这些古训引导的人们的人生还都过得风生水起。并未发现这些古训有什么问题,也没看到有什么反作用。然而我们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却又明显出现了矛盾。怎么会这样子呢?
首先,严格意义上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如果有,那就是上面这句话本身。任何一个准则,都有他适应的一个范围,一个适宜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不灵了。超过了这个度,我们就需要考虑它的对立面了。比如“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自然是需要有些骨气,但若是以死为交换条件,这个要求在有些可以接受的外部条件限制下就有点过头,如果韩信不能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受胯下之辱,而选择结束宝贵的生命。怎么会做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活出生命的价值呢?
1、何为“度”
“度”字用处非常广,他表示的就是达到的一种程度,一种范围,也可以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角的大小有角度,水有深度,山有高度,黄金有纯度,形容胸怀有气度。度的用处极广,不一而足。而我们着重讨论的是就是为人处事所要把握的一个合适的度——分寸感。
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语“过犹不及”,就是对“度”的最好诠释。即: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2、把握好度,能够为我们带来诸多好处
著名企业家冯仑先生回忆起他和一行人拜访李嘉诚的一些细节。其中提到,这位德高望重的企业家为了让大家都感觉舒服,感到每个人都被平等的对待。期间进行了两次抽签,一次是抽号照相,另一次是抽号吃饭。可以看出为了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李嘉诚先生确实费了不少心思。也正是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能够在待人接物时做到分寸感的灵活拿捏,从这些细节中体现了老先生极高的人品与修养。
有些人无论是在生意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总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有时并非是他们有多高的学历、多么的勤奋以及多好的人脉。而是他们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使他们在处理人际问题时能够做到恰如其分,把握住一个合适的度。
3、没把握好度,让我们深受其害
有这样一个段子,有一位善良的上班族小伙子,在他上班的路上时常会出现一位乞丐行乞,而他每次遇到这位乞丐就会掏出20元钱给他。刚开始,乞丐感恩戴德,感激涕零。后面习惯了就欣然点头微笑。这样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忽然有一天,小伙子告诉乞丐:“因为我要结婚了,手头紧了点,以后每次只能给你5元了。”话音刚落,乞丐暴跳如雷:“太没良心了,我这么穷,这么可怜,你怎么能拿我的钱娶老婆呢?”
这就是小伙子做好事没能把握一个合适的度,由于这种施助行为的不断重复,使乞丐对这种行为习以为常,心理上形成了路径依赖,难得的善行被视为理所当然,忽然有一天善行消失,路径突然中断,受助者就会本能的产生一种不适感,由于厌恶损失而产生不良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自然会落到终止行为者身上。这就正应了一句古语: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行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在用先贤者的智慧来武装自己大脑的同时,也要多一份自己的思考,把握合适的度,才能迭代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