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相信常年领兵在外如卧龙先生肯定读过,而且笃行甚躬,否则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那颇闪亮的好多笔。
但他并未把这一套运用到教育上。
看刘禅就知道了。
但凡教学,尤其是小班教学,真如作战一般。须当一只眼放在自己身上,一只眼放在学生身上才是,否则必败。
看自己,须看自己有何手段,意欲何为,此番教学究竟是想要让面前懵懵懂懂的学子学成个什么模样,自己所行所欲是否南辕北辙。
看学生,须看学生秉性,所爱所憎,所思所想,所长所缺,平日亲善的友人亲戚是何等人物,衣食住行间的所作所为。
而孔明显然没做到。
孔明不知己。他老人家显然是期待把阿斗教成明君的。但同样显然的是他自己对明君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概念,非要说有的话,大概也只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之类的坑人标准——于是,等待着悲催的刘阿斗同学的,也只有无穷无尽的责难和失望。
孔明不知彼。这话绝不冤枉人,纵然他知晓阿斗的秉性,却并不从他的秉性入手调整教学,这样的知便和不知没什么差别。观察阿斗的事迹就能知道这不是个残暴或者傻透了的娃,只是爱玩。这样的性子遇上“管你高兴不高兴,管你爱学不爱学”式的老师……
孔明这个教法,遇上阿斗这种不会自学也不爱自学的娃,当然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