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在朋友圈转《有几个当妈的不是神经病》,我复她,你还早,等娃娃到两岁多,更难对付。她回我,你是深有体会。
放下手机,我不由的又想起初识她的情景,即使已经过去二十年,那情景依然清晰可见。
我十一岁的那年夏天走亲戚,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对母女去河边洗衣服回来,那个年纪跟我相仿的女孩一直对我笑,在我还在疑惑是否认识她时,她却先开口问:你是不是某某某。并且十分热情的邀我去她家玩。她的热情从初识到现在,都不曾改变过,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是如此。至于她是怎么知道我的,我已经忘了,不过这不重要,在第二年,因为少子化的原因,一个乡的小学六年级全部集中,我们都到同一所学校读六年级,而且有幸分到一个班。
那时起才知道,她成绩优异,做人更优异,就是那种跟谁在一起,都让不会让人感觉她成绩好了不起的感觉。自然也跟她是好朋友了,多年来,很多寒暑假,我们都会去对方家里玩几天,那时家境都贫寒,有一点不一样的,是她给我的感觉除了诚意,没有自卑,后来也有许多其他同学也来她家做过客,包括一些父母当官家境优越的,她与谁都能友好相处。这一点是我从心里敬佩又羡慕的,除了她,我没带过同学来家里,除了自卑,还非常担心父母都批评,而她,却能把同学带回家,安顿好一切。
她学习一直很优异,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了梦想的大学。当我听说她自己跑政府部门,申请大学的助学贷款,我十分佩服,在我看来,这些事情,都是“大人”的事情,而且在我们的政府办事程序是十分复杂的,她能有条不紊的办这些手续,也证明了她的勇敢,成熟的心智高于我这样的人。
在我们进入不同的人生轨迹后,依然保持着联络,那时在外地工作的我,经常收到她寄来的鼓励我的信。初入社会的不适,离家的孤单无助,都籍由那一封封带有关怀温暖的书信得到安慰。
多年后我由南到北,去了差不多是中国最北的一带读书,在那已网络兴起的时候,QQ空间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互相关心的心,记得在一个深夜,我在网吧看完一部爱情剧后,被剧情感染,想到此情此景,自己孤身一人,不由悲从心中来,写了一些伤感的话。隔了几天,再打开QQ,看到她发的消息,一直在问,你怎么了?那一连串的闪动的头像,是乎是她焦急的脸。我深感抱歉的告诉她,是自己的多愁善感而已。
多年在外,除了定时给家里打电话,给她打电话也成了习惯,后来她去了大山支教,也算是正式进入社会,那时我已经是社会的“老油条”了,想到自己初入社会的不易,也总担心她会不会不适应,会不会被欺负,会不会吃亏。每次跟她聊电话,才放心,以她的智慧,这些都不会成为困扰。
在越来越少的联系中,我们都进入了婚姻家庭,去年过年台湾大地震,一大早,她打来电话,问我们的安危。
曾几何时,我们都已为人母,偶尔的聊天也从曾经的学习,朋友,感情,工作,到家庭,孩子。想她做母亲的模样,也是那种最温柔有耐心的画面。
能温柔对待身边的人的,也一定是最好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