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几年前我相信,最好的朋友可以好一辈子,所以,做了很多关于一辈子的约定。
后来我做了一个动作,系统提示我将联系人删除,将同时删除与该联系人的聊天记录,我选择了那个删除键。
很多时候我都忍不住的问自己,为什么总也不能在分开之后还和别人是朋友,我有时候很奇怪,明明当初看起来不怎么要好的人,他们反而会走的更远。
我只是奇怪,所以对于答案还无从得知。
因为,很少有人跟我走的很远。
不用因为争吵 ,也没有因为误会 ,可能仅仅因为不在一个地方念书,过不一样的生活,遇见不一样的新朋友 。
彼此之间就会有很深的隔阂 ,直到有一天再遇见,才发现那么长时间来想说的话,两三句就说完了。甚至于,两三句都是尬出来的。
所以,慢慢的,我不再说出跟承诺有关的东西,也很少再相信一些以后,于我而言,更多的拥有着从前。
一些时候的不愿相见,还是希望可以有所保留,怕如今的失望会把记忆当中的过去也拿走。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说过:“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所以,微信删好友的动作,我做的越来越流利,加好友的时候,开始变的迟疑。
我不愿意再继续分享我的生活给很多的人看了。
从前我有一个朋友,我们当初一起做过很多想起来会笑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但我不愿意说出来,大约两年之前我们还时常的互吐心事,和从前一样。
而现在,我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我们两个逐渐了没有了聊天记录和通话记录。
也会想,我们两个之前的那些比如,是真的发生过吗?
二、
“这是我朋友,那是我朋友,哦,他呀,我也认识,我朋友。”之前我总说这句话,我觉得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很酷的。
现在我没有那么酷了。
开始认同了另外的一句话:“越是自我尊重的人,越慎重认领朋友。”
一来双方都要有这份情感认知,二来智识与德行一定相当。真正的知己可遇而不可求,或许终其一生,这真是遗憾。
无话可说是很可怕的,双方抛过去的话题,都直感无聊,恨不得相处的时间可以过的快一些,却又不得不在一起。
但在遗憾之前,一定要问一句自己:“那些明亮的人,如果与你相遇,你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分量?不至于成为廉价的信徒,而是终生的至交?”
我时常独处,任自己与自己相依,或许那是温暖相依。
偶然的一些聊天,让我想写一下我和一些朋友的相处 ,他们身上有我的影子吗?
现在我好像说不出谁是和我关系亲密的朋友,大多时候我也并不知道可以拨通通讯录的哪个电话,所以我的话费通常很少。
我还会质疑读书,我的一些朋友不读书。
从前我有一个朋友,她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读《瓦尔登湖》,读书不过是我的一个爱好,我从未把它看的多高,但没想到当那个朋友听到我在读《瓦尔登湖》的时候却语气有些不一样,扎的我耳朵疼。
现在,那个朋友已经好久没跟我打过电话了。
我想这样也好,无他,理由终归是双方都接不住抛过去的点,所以不想有过多的交谈,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便也会想,那个人会不会感到一样的无奈。
三、
和不同的朋友在一起,总是会有不同的话题。
和梦想是相夫教子的朋友在一块,自己就得烟火气与世俗;和读书的朋友在一块聊天,好像会自由的活在书中的故事与自己堆砌的价值观里;和务实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说一些很现实的车房和工作,聊一下家长里短;和喜欢逛街买买买的朋友在一起,就得聊点衣服包包鞋子化妆品;和爱讲段子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不自觉的飙段子;和普通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关于真心话,无论什么话题都能够轻易的扯到爱情,似乎这是最保险的吐槽。
不同的朋友,彼此之间满足了不一样的话题需求,人是有很多需求的。
有时候甚至想把这些期望,全部寄托在爱情的身上。
人总是会和自己有共性的人在一起,这种共性,会让彼此之间因为共性而感到温暖。
这么多年会吃一些亏,但是还是交下很多好朋友,这些朋友是没有任何社交技巧,没有应酬没有假话,只靠一点真心。
当你认真对别人好的时候,对方会感觉到的。
与其对应的是,当你反感一个人的时候,就算再怎么装出喜欢,你自己也不舒服。对方其实也不舒服,所以根本不要演,这世界所有真感情,无非真心换真心。
经常放在心尖上的人,才不知道我在想你,因为即使想念,也没有过主动联系。
现在这个样子的自己,也是明白陪伴的意义。只是静静的陪着我,委屈好像没了好多。
四、
只是二十几岁的年纪,对于朋友,也自有自己的一番原则,可统观来看,可以保持住一直的联系的,或者说是那种无话不谈的亲昵的,说实话,我很少。
因为不够相信,自己于他人而言也并非太值得。
所以,在我与朋友的交往当中,我会尽量的避免太过亲密,并且,做不到完全化的透明。
交朋友,还有很多的朋友圈。
适合买买买的圈子不谈人生理想,适合学习的圈子不提插科打诨,适合八卦娱乐的圈子不谈心里真言,我无法特别明确的说出哪个圈子的朋友和我更为亲近,可是我知道哪一个圈子我可能都离不开。
生而为人,朋友可能是对于自己最宽容的一个群体了吧。多了太多选择的可能性,也从不同的方面来给予自己慰藉。
我也习惯于给不同的朋友以不同的称谓。
所谓的同学、朋友亦或是闺蜜,我把这些称呼看的有些重,这代表了我和他们交往的时候所采取的不一样的态度。
我从来都不会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可是我在好多人的眼中是一个有着很多的朋友和极好的人缘的人,她们眼中的这些错觉,其实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会满足我的虚荣心的。
忘记与遇见,这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我并不是一个太过于念旧的人,所以并不会与老同学有太多的联系,从一个环境当中脱离出来之后,并不会在几年之后还会有忘不掉的回忆,所奉行的一个理念是生活总是在向前的。
当然,这与朋友这件事情相去甚远,只不过正是这样的生活理念来决定了我对于好多朋友的态度。
我可能是一个容易让人在初见的时候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的人,可是我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我会把我的微笑挂在脸上,可同时又在保持着自己的拒绝。
我未曾觉得那是属于我的可悲,因为我压根就没有想过接纳。
换句话说,我不喜欢那种被人看透的感觉,我只想自己来明白自己的感受。
感情上的不依附给了我交往中的底气,我不会害怕朋友的离去而形单影只,所以还是会一直固执的坚持着我的选择。
生而冷清,过不了太热闹的生活。
五、
我喜欢我的生活方式,可是这不表示我的生活方式是被别人认同的,我不会盲目的随从其他人,当然, 我也不应该随便的否定其他人。
反正,生活终归是过给自己看的。
我所有的长久交往,必须要相处轻松快乐,我并不接受道德式的绑架和占有,我一定是独立的我,我不属于任何人,所以在一起会时常的感到尴尬和不自在的朋友,那可能我们并不适合太长久的联系。
我大多数的时候是一个人,可是我很满足。
一个人的时候,读书,看电影,吃想吃的东西。
最近出了好多探讨关于读书的意义的文,还是有爱书的人,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来用文字告诉大家读书对于他的意义是什么。那是对他的意义,每个人还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好。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有着多样性的,正是这些多样性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更加是像是一个世界。而读书告诉我,我必须要理解和接受其他人的生活。
每一部小说,其实都是在述说一个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读者或许会感受到一种感同身受。理解了书中人物的生活,那会让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对身边人的生活,多一份理解与包容。
长大到现在会觉得其实自己当初所在的一些关于朋友,大多都是一些无关紧要。
我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这几年没有交到什么朋友,但我觉得自己酷毙了》。
先是抛出一个可能并不为大家所接受到的点,然后说出自己对于这个点为什么会那么的肯定,然后来引起大家的共鸣。
为什么说文字是一种有魅力的东西呢,因为在写与读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自己的不孤单,世界上还有好多的人能够和自己感同身受,只不过,那个人不在自己的身边罢了。
这就是网络世界的最大的魅力,让你知道,自己活的并不孤单。看这种文章我喜欢看评论,之所以会写出那样的评论,是因为知道那本身就是一种感同身受。
今天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知乎上的文章,配了一行字叫做独来独往并不是孤独,那是一种自己感到最舒适的状态。
我很喜欢一个人的评论,lonely和alone,并不一样。
孤独是想融入但是不被接纳,而独来独往是因为那是自己所最满意的生活状态。
六、
从前我有一个朋友,曾经也以为过彼此是彼此的无可替代。
从前我有一个朋友,很默契的互相谁也不给谁发消息,也不再分享彼此的生活。
从前我有一个朋友,他让我想,我们之前真的那么要好来吗。
从前我有一个朋友,我们在路上遇见了,脸上都不自觉的显现出尴尬。
从前我有一个朋友,当初约定好的谁做谁的伴娘,再见面的时候,她怀里已经抱了孩子。
从前我有一个朋友,我在微信列表里找到她,按下了删除键。
真奇怪,从前在一起做了那么多事,一个删除键就把什么都忘记了,连找都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