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
1、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电能消费者与所有其他商品的消费者一样,在增加电能消费的过程中,当某一消费水平上边际收益恰好等于市场价格时,这个消费水平是最优的。
2、为什么电力需求的短期价格弹性很低?
首先,电能成本只占大多数工业产品生产总成本的一小部分,也只占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成本中的一小部分。
此外,电在制造业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业化的世界中,大多数人认为电能对他们的生活品质非常重要。由于减少用电节省的费用不太可能大于销售商品带来的利润,因此工业消费者不太可能为了避免短期电价上涨而大幅减产。
同样,大多数居民消费者可能不会因为节省一小部分电费而降低电力带来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第二个电力需求低价格弹性的因素是历史因素。从一个多世纪前开始的商业发电发展到今天,电能早已被看成是一种易于使用和随时可获得的商品。这种便利性的认识已经变得根深蒂固,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少有人会在每次开灯之前进行用电的“成本一收益” 分析。
3、售电公司必须在电力批发市场以波动的价格购买电能,然后在零售市场以固定价格出售。
在电力批发市场的高电价时段,售电公司在批发市场的购电价格往往高于面向用户的零售电价,因此,通常在这些时段的交易是赔钱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当电力批发市场的价格较低的时段,售电公司的零售电价往往高于批发市场的购电价格,在这些时段的交易是赚钱的。
为了维持经营,售电公司的购电加权平均价格必须低于向用户收取的零售电价。
《华杉讲透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止于至善怎么理解呢,朱熹说,止,就是到这儿就不走了。张居正说得很形象,他说这就好像到家了一样。
居仁行义,首先要居于仁。仁就是家,就是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
朱熹说:“就到那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吃饭是天理,但过分的去追求山珍海味就是人欲。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去额外向外去索取。
《孙子兵法 地形篇》中讲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意思是进不求战胜的声名,退不避讳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符合君主的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止于至善,就是中庸。
那什么是中庸呢?很多人看到一个“庸”字就会产生误解,会想到平庸,以为“中庸”就是差不多就行,所以喊出了“拒绝中庸”的口号。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是恰到好处地走在正中间;庸,是永恒不变的定理。
所以中庸就是绝对正确,极致完美,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但是这能做得到吗?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那是不可能的。
中庸是一个标准,虽然做不到,但我们可以以此为标准,来不断检查自己的行为。
“无一毫人欲之私”,就是完全没有私心。心底无私天地宽,你的私越少,天地就越宽。
止于至善,主要就是没有私心。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里的止就是止于至善,定,是志有定向。人如果知道了那当止的去处,就志有定向,无所疑惑。
这段话可以和孔子的这一段话进行对照学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们常常把前面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搞丢了,导致对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而不清楚。
这个“立”字,朱熹注解说:“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程颐讲解说:“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逾矩,则不勉而中矣。”
张居正说:“到三十的时节,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盖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论语》中的“三十而立”,却是指立志,是志有定向,立住了,站稳了。“三十而立”的“立”,就是“止定静安虑得”的“定”,就是志向立稳了,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