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十行采集:
1.开篇三个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明明德:那德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但因“为气禀所拘”(受自己天分限制),或“为人欲所蔽”(利令智昏),所以要时刻擦亮自己。
3.孟子的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4.我们的学习之本,就是我们自己。不假外求,这是何等简易洒脱。学习不是学些知识,而是知行合一,是一种行动反射。
5.程颐注解说,亲,当作新;亲民,实为新民。而朱熹说,新,就是革新其旧。明明德就是自新,自新之后呢,就要带动别人自新,这就是修齐治平的逻辑。
6.至于到底是“新民”还是“亲民”,读者可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王阳明说过:圣人说话,各有不同角度,你就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行动上践行便是。
7.止于至善,就是中庸。中庸就是绝对正确,极致完美,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心底无私天地宽,你的私越少,天地就越宽。止于至善,主要就是没有私心。
8.要想“得”,就要记住这“止定静安虑得”。止:止于至善。定:志有定向。
静:静心,心不妄动。安:安稳。
虑:虑事精详,处事精确。
得:得其所止,得其所哉。
9.不知止,是我们常见的毛病;静不下来,心不安,是常有的状态。而解决的重心就在中间这个“定”字,要志有定向。
10.只要志有定向,就能止于至善,不会跑偏,不会焦虑,每天都心安心静。然后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这样,不仅能得到最终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每一天都得其所止。
一行精华:整篇原文。
触动,反思,改变:
1.王阳明说人人心中都有良知,只是会被私欲蒙蔽,所以要“明明德”,“致良知”。
2.止就是前进,靠拢,最后停驻。而止的目标就是至善,就是中庸,就是完美。
3.人生的重点关键是志有定向,原因是知止,知道止的目标。因此远大崇高的理想,能引发“静安虑得”一系列连锁反应,能让人活出生命的意义。
相反,不能“静安虑得”的人,都活得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因为他们心不定,于是在俗世洪流中漂远了,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