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暖花开,转眼间,3月所剩无几,即使你再不情不愿,距离2019年只剩下不足9个月。
每逢岁末年初时,人们总喜欢搞个总结盘点,梳理一下过去一年做完的事情,在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后,又心安理得,把旧年计划里尚未实现的事项原原本本抄在新一年的计划里。计划末尾原本是从容淡定的句号,这回改成严肃紧迫的感叹号,好提醒自己,这些事绝对不能再拖了,来年一定要完成。
很惭愧,我说的就是自己。在那些未完成事项里,雷打不动的总有一项是读书。眼看2018年过去了三个月,我手边堆了五六本新书,翻开看的不过两本,剩下的几本,连塑料封套都没拆开。
当然,原因也只能从自己身上找,无非是时间规划不好,喜欢玩手机,喜欢睡觉,浮躁,沉不下心。
总希望读完一本书后,自己的知识和洞见立马能上一层楼,读完后却没达到预期效果,难免心灰失望,读书的热情逐渐消退。
02
在自我反省中,我突然联想到,那些喜欢买买买的女孩子们,在月月都有促销打折的诱惑下,一次次清空购物车里的时髦衣服,齐齐整整挂在衣柜里,到了年底,会不会也发现有好多件从来没有机会穿过呢?
那她们的心路历程会是怎样?多半也是反省自己吧。贪便宜,盲目追赶时尚,耳根子软抵挡不住商家的诱惑,暗暗告诫自己,再买要么吃土,要么剁手。
有没有一种可能,不管是我买了没读完或读完觉得没效果的书,还是女孩子买了穿不过来或者穿了几次后不喜欢的衣服,都是上当受骗了。我们应该联起手来,义正言辞谴责商家,揭露这是一场骗局。出版社和电商就是在赤裸裸地割韭菜,收取我们的智商税。我们一定要这帮大忽悠们道歉,退款。
想到这儿,我自己都乐了,为我大胆而愚蠢的想法感到可笑。
除非有严重质量缺陷,否则,一旦付款完毕,交易即达成,这应该是任何一个成年人必备的商业常识。书看不完,衣服穿不过来,这是用户自己的问题,谁让你买的呀,这和商家没有一毛钱关系。
03
不行,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太让人沮丧了,我得再努力想想,找个人一起背锅。
对了,我想到了,知识付费,这两年超级火热,各种平台层出不穷,各种玩法眼花缭乱,前景和钱景一片大好,连北大经济学教授都辞了职全情投入。
那么,同样是知识产品,为什么有那么多用户可以公开指责知识付费货不对版,完全是一场骗局呢?
学了一堆新名词、新思维、新概念,看似什么都知道,但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薪水也没见上涨,个人思考也没见提高,原以为买到的是知识,结果只是知道——这是最常见的质疑批评知识付费的原因。可是,对很多人而言,读实体书也会有同样的感觉,为什么他们不觉得出版行业是骗子呢?
不管是虚拟的知识付费产品,还是实体的出版业,都可以算作教育行业范畴。要照这个思路想下去,整个教育行业都是骗局,而且是彻头彻尾的大骗局,很多人被骗了一辈子还浑然不觉。
比如说,高中教育,3年时间里,学生们不光每学期都要交钱,还得坐在教室里耗时间,听了无数堂的老师讲课,做了无数套《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背也驼了,眼睛也近视了,到最后,还是没考上重点大学,还有学生连普通本科线都达不到,只能读个专科。这是多么严重的付出低于回报,这样的欺骗性质更加恶劣。
知识付费好歹也就骗你99或者199,每天也只需要十几分钟的学习时间,而高中教育不光骗去了大笔学费,还骗人白白浪费了3年的大好时光。
04
可奇怪的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质疑高中教育这个骗局呢?或者说,改良一下收费模式。先不用交学费,等高考成绩出来按分数收:考上重点的多交,考上一般本科的少交,没考上的不光不用交学费,学校还要给予一定赔偿,用来弥补学生这3年荒废的时间。
这么公平合理理智客观的方案为什么就没人想到过呢?
当然,对于落榜者来说,这样抱怨几句似乎可以理解。然而,站在更长远的时间线上来看,对于那些经过三年苦读跨进大学校门的人而言,高中教育可能非但不是骗局,反而是增长学识,跨越阶层,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
如果不是老师像指南针一样指明体系化的知识,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习习惯,督促学习进度,仅凭学生在家自学,想必考上重点的难度会更大吧。
想到这里,我还是挺沮丧的,承认问题出于自身多难啊,有这甩一圈锅终究甩不出去的工夫,我还不如老老实实多读几页书呢。自己花钱买的书,含着泪也要读完。
我翻出自己的新年计划,在读书这一条的后面,再一次郑重地添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题图作者:Alexas Fotos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