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是不是一场骗局?
1
首先,我得承认,之所以先提出这个问题,完全出于标题党心态,在我的自媒体人成长小组里,大家的数据都表明,带有“干货、深度好文、必看”这样的标题更容易吸引阅读,而出于内心傲娇的文艺细菌,我实在不忍心把类似的字眼加到自己的文章标题里。文章是作者和读者的一种交流,至于是不是干货,完全取决于读者。
其次,“知识付费是不是骗局”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我们从小到大,哪个阶段的学习不是在为知识付费?如果“知识付费”是骗局,教育又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而当今被一部分人所诟病的以罗振宇们为代表的“知识付费”,不过是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2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知识付费”是一种骗局还是一种学习方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再比如,招商银行用番茄炒蛋为背景拍一个广告,本是一种艺术来源生活更高于生活的创作。“仁者们”被广告感动的眼泪还没擦干,“智者们”已经拿起键盘怒怼了回去:不会用谷歌吗?出国八天了不知道有时差吗?
所以,“知识付费”是不是骗局,“快速学习”有没有用,“番茄炒蛋”是不是傻,都只是个人认知的一种。
我大概浏览了一下关于“知识付费是骗局”的一些文章。这个论点所涉及的核心在于,言论者认为通过听书、读“干货”、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这种速成法,学习的都是“是未经你思考的知识”,不符合一万小时定律,长此以往会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时,这是在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久而久之就会陷入知识焦虑。
3
这种速成法真的没用吗?
二十天前,我开始了一个晨读打卡的活动,每天早晨6点在微信群里串读一本书。我的好友Kacey前不久经历了一段职业困倦期,最近她说,自从开始听我的晨读,上班路上忽然变得有趣了很多,每天都会带着很充实的感觉走进办公室,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在《快乐竞争力:赢得优势的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中说:
快乐和乐观可以提高绩效,激发成就,让我们获得竞争优势,这被称之为“快乐竞争力”。
如果说听书速成会带来知识焦虑,获得快乐竞争力是不是也属于积极的蝴蝶效应呢?
4
追求速度是不是现代人的一种焦虑体现?
我的观点是,追求速度与其说是因为焦虑,不如说是一种选择。
一年多以前,我学习了高倍速阅读法(可百度“Photo Reading”或阅读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高倍速阅读法》),这个方法使用影像阅读+全脑思维系统,帮助人们打开潜意识,提高阅读效率。每当我和人提及这个方法,九成的人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做到,或者认为这样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还有一成的人会好奇追问如何做到的。
而事实上,大部分人认为速读不可能实现的原因也源于我们的潜意识。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老师都在教导我们要认真读书,最好是一字不漏的读,如果能背诵全文,就会获得“那你很棒啊,给你鼓鼓掌”的荣耀。所以我们坚信认真读书才是正确的选择,而因为阅读的效率不高,比如,读着读着就走神,读完后面就忘了前面,这样下来阅读这件事就会带来沮丧感。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切实体会到了阅读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举个例子,现在你手中有一本名为《提高效率的18个方法》的书,你会怎么阅读?即使通读了全书,你会把18个方法都用在工作生活中去提高效率吗?想必不会。如果18个方法当中有2-3个可以切实应用,就足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既不需要背诵全书,更不需要每个方法都用,18个中选2-3个的过程,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回到前面提到的《快乐竞争力:赢得优势的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这本书,里面的一段话是这样的:
对于一个成功的团队来说,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的比例必须达到2.9013,也就是说一个消极互动引起的减退效应,必须要用三个积极评价、体验或者表达才能抵消。如果这个比例达到6:1,团队可以表现出最佳状态。
这段内容是整本书带给我最核心的知识点,让我意识到消极互动的成本如此之高,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去做检视,这本书的价值对于我就凸显出来了。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你怎么知道,我们通过罗振宇们提供的平台学习到的知识就会是低价值的呢?谁又说的准,这不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呢?
5
最近的几年,我每年花出去的学费占了我所有支出的大半以上。经粗算,现在每年的学费是我十年前读大学时候的十倍。这些学习,既不是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也不是工作中的考核内容。甚至有人问我,学习这么多业余技能,是为了跳槽吗?为了转行吗?
都不是。我只是在自己觉得需要的时候,交了一笔学费,然后花时间去学习想要得到的技能。
职场之外,获得一种更自由的成长性。
这种自由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从容,反过来也反哺了工作效率。
知识付费是一场骗局的伪命题,是基于现在社会浮躁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一个大脑健全的、都不希望自己变得油腻的成年人,自然会有辨别的能力。
“生活里有一点特别迷人——偶然一天,遇到的一个人,说过的一句话。也许后来,那天和那人都忘了,但那句话你记住了,你琢磨了,你行动了。迷人之处就在于,我们总猜不到是哪一句,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听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
这是成年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