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圣经》中城市的首次出现是在巴别塔的故事:那时天下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他们在往东边迁移的时候,遇见一片平原。他们彼此商量说:
来吧,我们要做砖,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神看到世人所建的城和塔,“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圣经故事似乎是个人类自大和上帝惩罚的寓言,一次毫不客气的警告:人类不要野心勃勃地渴望成名,我们不应该过于看重自己而忽略上帝。
2.在这个框架里,纽约的故事似乎同样清晰:它是对傲慢自大人的报复,世界各地多样的人聚集,开始说同一种语言,并重新开始狂热的都市建设模式。纽约摧毁了伊甸园,用两个直插云霄的高塔取而代之,以便确认人类对上帝及其创造世界的掌控。
很幸运,在世界阅读节当天可以看完这部近四百页的大作,两位哲学家研究了世界九大城市的历史、建筑、产业构成、人口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既有耶路撒冷、牛津等有高度专业性的城市,也有更加多元化的大都市巴黎、纽约等。总结了全球化时代重新发现城市的精神是哲学和社会学的重大任务。
3.就像卡尔维诺说的那样,”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城市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在中国,城市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机会之窗,是社交的天堂,是创造的中心,最优秀的东西:大学、建筑、产品、机会、市场。。。。。。都在城市里。人们来城市是追求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他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上学、工作、创业、交友或纯粹的冒险,与城市的遭遇哪怕只有几天,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甚至成为人生的转折点。
在这疯狂城市冒险中,更多是无数创业人信心满满、野心勃勃,于量各类现象出现了,为了成功,走捷径,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做回小人又如何?为了成功,急功近利,非“功利”不碰,人与人之间感情越来越淡泊,失去了人情,丢掉了冷暖。
4.《论语》(先进第十一)讲了一个故事,孔子和四个学生坐在一起,问他们各自的不同理想,第一个学生子路说他想管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用三年的时间打败外国入侵的军队,战胜国内的饥荒,让民众有勇气,懂得大道理。孔子的反应是撇嘴笑笑,表示怀疑。冉有接着说,他比较谦虚,他说他可以管理更小一点的国家,让民众富足,但是需要贤德的君子来修明礼乐。公西华更谦虚,他说他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最后一个学生曾皙的回答或许是最让人感到困惑的,他说他要和朋友一起洗澡后,一边唱歌吟诗,一边往家走。孔子赞许地点点头。
本文作者,认为这是中国政治传统儒家学说中的社会责任哲学,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是因为关系密切的人,非正式社会交往及吟诗唱歌的重要性,认为有助于社会信任即“社会资本”,作者觉得孔子赞同这种活动,是因为它在道德上可行的,是更高层次政治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也许在中国生活了三年的这位哲学家作者有他的西方观点,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正好可以解释本文的第三段的观点:个人对成功的态度比成功本身更重要,千万不要野心勃勃地”渴望成名“。曾皙的理想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比别人更胜一筹,因为他在培养个人内在对成功的态度和自我修养的提高,而不是具体计划,”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样的成功,才是有备而来,才会无往而不利。
也许这段文字和这本哲学社会学著作一样让你昏昏欲睡,但这样的书,和所谓的”成功学“、”功利书”相比,更能有思考,更有深度。成功路上的冒险也好,成名也罢,千万别把整个结果看得过于隆重。这段文字目的也不是展示或者说服,而是经历谈话和沟通本身的乐趣。但愿对看到本文的您,有所帮助。
PS.《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作者贝淡宁(加拿大)、艾维纳(以色利),翻译:吴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