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18年已经过去大半,回首望去,是充实还是空洞呢?
年初订立的目标实现了多少呢?
是不是有种感觉,没有什么大事记,没有什么记忆节点,时间就过去了呢?
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此度过,待我们离开世界的那一刻,内心是不是只剩下一片空白呢?
曾看过某位作者提到一个词——人生密度,他把人生的过程比作是花时间烧录光盘,用心了,努力了,就能把数据烧录进去,这张光盘数据密度就大,读写数据需要处理,时间过得相对慢一些。
相反,如果无所事事,没有数据可烧入光盘,无需处理,时间眨眼就过,就什么也没留下,这是大多数人对记忆印象浅淡的缘故。
人生密度启发了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人生要有价值,就是要往光盘里写入数据,提高密度,填满成就感、幸福感和充实感,待我回顾一生的时候,可以根据关键词,快速地找到那一份数据。
有没有想过,如果写一部自传或者让别人给自己写一部传记,能写出多少字?
也许两三千字已经是上限了,并且平淡无奇,算不上出彩,我花了七八十年只活成了平淡的两三千字,那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呀,我可不想。
于是,我有了一个狡猾的想法,即使终究要离开人世,也要恬不知耻地留下点东西,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
留下什么东西呢?我想,这件东西需要在我不干预的时候可复制、可繁殖,可传播,且不会熄灭。
这听起来就是病毒的特征,但是传播病毒太损了,留下的是骂名,遗臭万年。
第二件想到的东西是金钱,金钱是大多数人毕生的追求,可增值、可流通,生时可用以尽享荣华富贵,死时可留予后代,除非在每一张纸币上都留下自己的名字,不然即使留下来也不一定能找到源头,无价值可言。
第三件从金钱的用途出发思考,用于慈善,广修公路校舍,济贫济灾,是一件美食,可造福现在的人,也能造福后来的人,可惜门槛太高,我目前的能力只能捐款捐物、买买福利彩票。
从造福想来第四件东西,成为造福社会的人,成为一名老师,教师育人,桃李满天下;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造七级浮屠;成为一名科学家,研究学术,探索宇宙真理;成为一名乔布斯,拿起iPhone,改变世界……幻想虽好,这些壮举还真不是谁都能做到。
iPhone改变了世界,那第五件东西可以是发明一项技术,开发一款产品,流于后世,便民使用,提高生活品质,推动社会发展,可以是可以,但我得先有个研究所,还需要些时日,不实际。
那就不要高科技了,来点接地气的,第六件东西是养只宠物吧,既能娱乐自己,又能让它“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不过,万一它跑了呢,或者出意外了呢,终究不保险。
换个不会跑的,第七件养植物,生命力顽强,管好阳光、水分和泥土,不需要干预,任凭繁殖,安神的同时还陶冶了情操,这个可以有!只是传播能力有限,不能依靠着互联网传播,留作自家玩物好了。
思来想去,能满足所有条件的东西只有思想了,无成本,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可以在别人的心灵生根发芽,一人传一人,一代传一代,思想碰撞出火花还能孕育更深刻的思想。
监狱里曾传出过一句话,“你可以禁锢我的肉体,但是禁锢不住我的思想”,思想是独立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当然,适合传播的思想必须是正向的、有价值的。
思想的外化形式便是创作,可歌,可画,亦可文字,体现你个人的独一无二。
心理学家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赖曾提出“心流”的概念,意指内心所有念头步调一致,朝同一个方向形成一条充满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实而动感。
创作是烧录光盘最合适的途径之一,创作可以构建心流,当你全神贯注于所做之事,全力以赴把这件事做好的时候,心流能为你涌动满足和愉悦,进而提升你的成就感、充实感和幸福感。
打一天游戏,刷一天抖音,亦或是煲一部剧,过后往往会有一种空虚惆怅的感觉,那是因为玩乐的是别人的创作,而自己并没有形成心流,内心混乱无序无法产生幸福感。
因此,你需要通过创作“掏空”自己[1],重塑内心的秩序,进入忘我的境界,而这时候,幸福感恰恰是这个过程中的副产品,你才有数据烧入光盘。
我的创作方式是写作,记录知识,记录收获,记录生活,这一切都是我烧入光盘的数据,在未来的哪天回顾一生也不会一片空白。至少,可以如此记载:“本人生性沉默寡言,但写作时话很多,在某年某月某日,写下……”(此处省略一万字)
[1]参考文章:《感受被掏空的感觉,知道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