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采用的是哲人与青年(图书馆管理员)一系列对话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的作者,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心理学的观点。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心理学的书籍,我推荐这本书。它刷新了我对过去的看法,过去的不幸竟然是由自己造成的。下面就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
韦伯说过,人类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对过去意义的赋予,决定了我们的行动,导致了我们的现状。
过去的不幸与原生家庭无关
从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始,很多人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继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原生家庭。
而阿德勒鼓励我们从更达观的角度看待过去,他认为我们对过去的消极看法才是导致我们不幸的原因,所幸的是,看法可以被改变,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所以,我们不必再纠缠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需要做的是从过去汲取成长的精华。
心理创伤是伪命题
阿德勒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倡导目的论(相比于弗洛伊德倡导的原因论,更有积极意义),认为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的"目的”服务。书中提到青年的朋友,老是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见人。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他如果闭门不出,就能获得父母的重视,获得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而只要走出这个房间,他就会被忽视。为了某种目的,他选择维持现状。
还有个关于目的论的例子。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撒在青年的衣服上,气得青年大发雷霆,哲人认为青年是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继而使得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他先产生了大发雷霆的目的,作为相应手段,他便捏造了愤怒这个情绪。
所以,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从纳粹集中营走出来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在炼狱的痛苦中重生。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将这段经历作为人生的珍贵体验,创造出意义疗法。
相比之下,我感觉自己无病呻吟,过去的我喜欢抱怨,抱怨出身不好, 抱怨运气不好,抱怨社会不公平,满满的负能量,去年才开始改变,仿佛一夜长大。或许我应该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并没有那么惨,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努力,过去的失败经历是有意义的,让我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我认识到,过去的我之所以不幸,是我亲手选择的,我享受不幸的“善”。(这里的善指的是好处,改变有风险,我宁愿保持现状,为自己的懒惰和错误找借口)后来我重新赋予这段经历以正面的意义,惊奇地发现,生活在持续变好。
让不幸留在过去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是活在“此时时刻”的你自己。
过去不需留恋,最重要的是此时时刻。现在就开始行动吧,自己定义人生的精彩。试着努力完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把对自己的执着转化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具体方法包括:自我接纳(坦然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他者信赖(无条件地相信别人)、他者贡献(只关注自己对他人的贡献)。
你要相信,每个人,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来自曾国藩的箴言: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