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作者:[日l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
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累计销量突破70万册。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
一、作者与书
《被讨厌的勇气》是以对话体的形式展现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作品由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两位日本作家合著完成。岸见一郎是日本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古贺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擅长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创作。
二、阿德勒的核心思想
谈起心理学,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点的还会知道荣格,但是大多数人听到阿德勒的名字都会一头雾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本书都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要数《超越自卑》。传说阿德勒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成绩还不好,三岁时弟弟死在他身旁,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死于肺炎,可以说命运多舛。他有足够的理由自卑,但他却成为逆袭的典范,并且一生致力于帮助别人超越自我。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体的“社会意识”。阿德勒被称为与弗洛依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
三、五个探讨之夜
全书从拜访之夜开始,书的开头是这样的:
夜晚,一位愤世嫉俗的青年拜访了阿德勒的小屋,哲学家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青年不同意,于是和阿德勒展开了一场场辩驳。
第一夜,是谁造成了我们的不幸?
与占主流的弗洛依德心理创伤论不同,本书奉行“目的论”思想。
两者不同:心理创伤,认为如今的“我”是由过去的经历造成的;而目的论则认为,“你”对过去经历的看法决定了现在的“你。
本书:只有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积极意义,让我们正视我们的创伤,才会起到积极作用。你自己过怎样的生活,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这是阿德勒想让我们超越的第一道坎儿——“过去”,精神分析疗法喜欢挖掘人的曾经,将如今的心理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于“创伤”这个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纠结于过去,就会陷入“决定论”,仿佛命运已被“过去”决定,无法更改。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然而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把人看作竞争对手,一决胜负后,就产生了自卑或自负感。
本书:将每个人都看作平等的存在,“不同却平等”。不去随意评价别人,因为批评和表扬的行为都包含着一定程度上,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对别人做出评价。
如何超越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和自己相处的最佳方法是自我接纳。接纳不是消极,而是先了解自己,辨别出哪些是可以改变优化的。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事务分离”概念:把自己的事务和别人的事务分离开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事务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事务被别人妄加干涉
判断方法:考虑清楚“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本书:如果有人干涉你生活的话,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主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评说。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自由、正直、诚实、勤奋、努力、成就,可能会被人羡慕嫉妒恨,也会被别人讨厌。
共同感觉:如果说分离事务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也就是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毕竟,幸福源自做岀贡献之后的获得感。
本书:直面工作、交友、爱等等人际关系的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之中,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这是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然而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问题:不会或者不愿“活在当下"。人们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殊不知,过去和未来对于现在的我们都是没有意义的。
本书: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
这就是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未来。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书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有,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我们要做的: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只有跳着舞的此时此刻。
总结
第一步是聚焦当下,挣脱束缚。
第二步是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第三步是不恐惧未来,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