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创新,字面意为开创新的领域。我们时常能见各路名家对新事奇物侃侃而谈与创新的联系。当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结果不尽相同,名家议论的是与非我们暂不讨论。不过令人叹服的是那些对事物的做出的合理解释背后清晰明了的逻辑架构。
创新在认识论的定义中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辩证法中通过肯定之否定和否定之肯定来解释自我意识的发展。简单来说比如青春期时对于传统思维从认同到批判算作肯定之否定,而否定之肯定是在自我批判的过程中的无限循环,这点在《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一书中做了详细的介绍。
由于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名家们正是在这种肯定之否定思维创新中不断丰富言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为群体性思维创新打下基础。我们看到任何一种哲学体系便是群体性思维创新的结果,哲学家其实就是群体性创新思维的集大成者,神经学中人脑思维开拓的表现是神经突触的连接过程,这就是所谓费脑之说。由于这种生理结果的存在,所以我们脑中对哲学的抗拒理解的误区其实只是感官性结论。
谈了创新的哲学解释,我们再来看看创新的经济学认识。熊彼得先生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学概论》对创新作了具体定义,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是已知的最早的经济学定义,具体内容我这里不再赘述。其实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中的创新定义可以说是哲学中创新定义的具体表现,和我们口中通常说的思维决定行为大抵相同。
而经济学创新的具体分类在克里斯·克里斯坦森中创新三部曲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但不管何种创新市场底部的需求才是决定创新结果成败的关键。这里便衍生出需求创新的概念,而需求创新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作了合理的解释,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供需匹配,所以在当前中国经济供需错配的市场格局上,由于需求创新在不停发展,供给侧改革和万众创新的政策便呼之欲出了。
而在中国经济的创新中最主流的便是产品性创新和平台性创新。其中平台性创新得益于20年前左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的便是产品性创新时代,最典型的就是工匠精神、社群经济、智能硬件、Ip孵化等现象的出现。
平台性创新的未来在形成大数据的基础和AI、BI技术持续发展下,由于聚合了群体性创新的条件必将会迎来下一春。而产品性创新会在人们自我意识解放过程中变成一个更为有趣的事情,不仅仅是百家争鸣,更会是千帆竞舟、万家灯火的热闹场面了。
在未来技术创新将会是画板,思维性创新将会是颜料,期待万众创新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能描绘出人类幸福生活的宏伟蓝图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