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风不老
这几天连续高温,但在这个南方小城市里,比高温还要烤炙人心的,却是一起由轻松筹事件引发的非议。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6月27日,微信朋友圈被一则轻松筹的消息刷屏,梅州一位叫书书的一岁大孩子诊断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保住孩子眼睛,其母亲发起了“轻松筹”。一时之间,全城爱心涌动,很快就筹集到了40多万善款。
原本以为会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结果28日剧情出现逆转。有网友深扒出筹款家庭是拆迁户,有2000万拆迁款,还有高档小区的住房和奥迪轿车。
“骑摩托车的给住豪宅开豪车的土豪捐款,不知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我的悲哀?”网友的自嘲一石激起千层浪,民众纷纷指责为何这样的家庭还要来筹款?甚至还有人质疑孩子生病到底是真是假?
眼看事件愈演愈烈,媒体开始介入调查,当事人及关联人员也出来回应。结果显示,该家庭确实是拆迁户,拿了200万拆迁款置换了两套房和一个店铺。而孩子的病需要花200万去美国治疗,于是在拿出了160万之后,便发起了轻松筹项目,并筹集到40多万元。
事件本该就此告一段落了,但剧情依旧在持续发酵。而民众的焦点也不外乎几点:
一、没到山穷水尽,为何出来筹款?
根据媒体调查的情况,在发起轻松筹时,当事人家庭曾提过要卖房卖车,但当有热心人士去电咨询的时候,又明确拒绝,理由是出的价钱太低。试问,如果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还会讨价还价吗?这个时候最正常的反应,不是应该砸锅卖铁想尽一切办法去筹款吗?
其实最让人诟病的还是拆迁款置换的那些资产,虽然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还没有建好,没有证件不能交易,但当事人是在银行上班的,应该懂得怎样去抵押贷款。
我看了不少网友的评论,觉得有些说的确实在理。孩子生病,实属不幸,真的走投无路了,大家也愿意伸出援手。可如果你都还没有倾尽全力,就一门心思想通过社会的爱心来解决,这一点是不可取的。轻松筹本来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那些走投无路的人,而不是肆意透支社会的同情心。
二、轻松筹还是轻松骗?爱心该何去何从?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轻松筹的消息,就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筹集的款项也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看到这样的消息,本着一颗同情怜悯之心,也多多少少会有所表示。虽然说,一个人可能捐个几块几十块的(那种出手阔绰的土豪除外),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啊,聚沙都能成塔。
而又有几个人会去真正了解事件的真相?或者应该说,这种“互联网+慈善”的方式到底有多靠谱?轻松筹固然可以帮助求助者获得帮助,但万一有人借助平台,伪造假资料,发起求助项目,那是不是消费了爱心网友的钱?以后还怎么帮助人,没有了信任感的平台,以后谁还去募捐?
就像这次的事件,家庭资产被扒出来之后,民众之所以群起而攻之,其实在乎的不是自己已经捐出去的那点钱,而是在意自己的爱心是不是被利用了,在意以后自己的爱心该何去何从?
三、 救急不救穷,做慈善并没有那么简单。
有一个做企业的朋友,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经常参与慈善活动。问起感受,他说以前觉得做慈善不外乎是掏点钱就OK了,但当他真正去实地走访调查了解了之后,才发觉,真正的慈善绝非捐点钱那么简单。
这个社会,想不劳而获的大有人在,想利用社会爱心的也不在少数。我了解过农村地区的一些扶贫项目,目前比较普遍的方式是,帮助贫困人群通过养殖或者种植的方法来脱贫。但往往尴尬的是,有些人并不愿意付出劳动,结果只能是“越扶越贫”,陷入死循环。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关于献爱心做好事,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做“救急不救贫”,如果真是人命关天而又走投无路的绝境,相信大家都会伸出援手,但如果不是山穷水尽的地步,还是不要过度消耗社会的爱心。
社会需要正能量和善心,可若是善心被利用,以后社会就没了诚信。试想,一个社会失去诚信是多么可怕的事!
而关于献爱心和做慈善,记得韩寒在2013年,也就是汶川地震5周年时写的《地震思考录》里说得特别到位:
灾难各种,人心万千,境遇两极,也许谁都是高尚者,谁也都是卑劣者。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就算不捐任何东西,甚至不关心灾情,只要自我为善,不害他人,就是对世界做的慈善。
众善够重,诸恶才能被诛;重善够重,困难才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