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6世纪初的诺曼底有一位小有名气的探险家名叫吉奥瓦尼·达·维拉扎诺。据说他曾长期混迹于东地中海,是驾船的好手。1523年,法王佛朗索瓦一世仰慕维拉扎诺的大名,请他出山探索神秘的新大陆。在领航员安托万·达·孔夫兰的引导下,经过大半年的艰苦航行,维拉扎诺于1524年3月1日,抵达现今北卡罗来纳的恐怖角。
维拉扎诺继续向北航行,发现了特拉华河和切萨皮克湾,他将之命名为诺曼维拉(Norman villa ,诺曼人来自北欧,其领袖罗洛被西法兰克国王昏庸者查理三世封为诺曼底公爵,后来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杀死哈罗德,成为英格兰国王,改写了欧洲历史)。维拉扎诺的航行一直到达缅因和新斯科舍。某一天,他在王妃号上向大陆眺望,看到在郁郁葱葱的西方有一座高耸的高山若隐若现。他兴奋地记录本上记录这座“内陆高山”。
维拉扎诺眼中的北美大陆充满未知。他一定真心认为这是能够让他成就功业的地方。但他没有找到黄金。也许是为了让国王认为这次昂贵的航行物有所值,他在给佛朗索瓦一世的报告中信誓旦旦地宣称帕姆利科湾有通往中国的水路。这个错误的信息后来竟然被标注到地图上,直到1804年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北美洲西部才被纠正。
维拉扎诺的航海历险完全可以哥伦布、麦哲伦媲美。但随着他的神秘死亡,他的事迹淹没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维拉扎诺不知道的是,他眼中的那座内陆高山是原住民心中的神山。在阿岗昆语中,它被称为“Waumbik”,意为白色岩石。阿本那基人称之为“Kodaak Wadjo”(意为“神隐的顶峰”、“高山之巅”),“Agiochook ”(意为“神隐之地”或“伟大神明”)。在“日出联盟”(即阿本那基人)的神话中,这座高山之巅是神灵的居所,因此这座高山成为禁忌之地,从来没有人成功登顶。
古老的信仰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而动摇。禁忌之地也不再禁忌。1642年,欧洲殖民者德比·希尔德试图购买神山周边的土地,遭到阿本那基酋长帕萨康那威的拒绝。帕萨康那威声称神山是神明居所不容侵犯,但希尔德根本不信阿本那基的神。当年6月,他登上神山之巅,不经意间创造历史,粉碎了阿本那基人的信仰。
随着阿本那基人的消亡,神山失去了神性,坠入凡间。1784年,神父曼纳塞·卡特勒组织了一次对新英格兰地区的地理调查,他给神山取名为华盛顿山,以纪念大陆军统帅乔治·华盛顿。阿本那基人的精神信仰就这样被抹去。这标志着来自遥远大洋彼岸的新神取代旧神统治这片大陆。
其时乔治·华盛顿还没有当选美国总统,不得不说这个马屁拍得十分到位。5年后乔治·华盛顿获得选举人团全票认可当选美国第一届总统,1793年,他再次获得全票连任。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全票的总统。从此这片雄伟的山脊也获得了总统山脊的名号。
我之前说过,从世界历史来看,乔治·华盛顿在众多开国领袖中,是非常平庸的。他是个庄园奴隶主。他是个无能将军,败多胜少。他的8年总统生涯是在争吵和各种政治倾轧中度过的。有些人对他主动辞任,数次拒绝加冕国王赞不绝口,也有人对之不屑一顾。但不可否认这是他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
他让汉密尔顿草拟的公开信成为影响美国政治上近150年的政治教条。在此之后,除了富兰克林·罗斯福那传奇的4次连任之外,没有哪个总统连任超过两次。据说亚当斯接任总统的那天,华盛顿坚持等到亚当斯到来,才正式离开。这一传统直到2021年才被打破。
二
艰难穿越总统山记让我十分疲劳,昨晚聒噪的旅客使我睡得也不安稳。于是我又错过看日出的机会。当我睁开眼睛时,太阳已经在地平线上露出半张脸。昨天的大雨给天空洗了个澡,现在干净得不染一丝杂质。透过窗户看,头顶上是纯粹的蓝,天边是纯粹的红。雨云被山风赶到天边,却还留恋着雄伟的山脊,静静地停在远方,久久不愿离去。
饭厅里横七竖八地躺着20多人。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我蹑手蹑脚地收拾好行囊,没有和任何人告别。走出客栈,山风凛冽,带来的是最纯净的空气,清空了我满脑的困意。此刻的华盛顿山是如此的清晰。我离山顶只有1英里的陡峭山路。
很快我感受到强烈的疲劳。脚步沉重,好像膝盖好像是铅铸的,弯不下去,也抬不起来。要知道昨天,我只走了12英里,这只是平时三分之一的路程。强风也是我的大敌,它强大的力量我让不得不调动起浑身的肌肉与之对抗。即使如此,我还是觉得力不从心,只能尽量弯着腰,免得被它推到山下去。半个小时后我登上山顶。
华盛顿山顶最早的建筑是伊森·克劳福德于1821年建成的,但它只存在了5年就毁于大风。1852年,人们再次建起一座20米长的石屋,房顶由4根沉重的钢索固定。后来扩建为木质的客栈,1908年的大火摧毁了木质的部分,只有顶尖的花岗岩修建的顶屋(Tip-Top House)保存下来,直到今天依然耸立在山顶的最高处。
如今山顶西侧矗立着各种气象勘测设施。山顶东侧是空旷的停车场和19世纪中叶建起的齿轨火车站。此刻整个山顶属于我一个人。环顾四野,总统山脊尽收眼底,新英格兰都在我的脚下。如果说白山是新英格兰的心脏。那么总统山脊就是盘踞心脏上的巨龙。华盛顿山是它的头颅,门罗山、艾森豪威尔山、皮尔斯山就是的的尾巴,北方的克莱山、杰弗逊山、亚当斯山、麦迪逊山就是它的翅膀,环抱着冰川碾压形成的巨大冰斗。
强风肆虐着,远古诸神的气息隐藏在19世纪工业的杰作之下。虽然华盛顿山的海拔高度只有6288英尺,但它曾保持着人类观测到的最高风速纪录(372公里/小时)纪录达75年之久。直到2009年,热带气旋塞克隆·奥利维拉才打破这项纪录(新纪录为408公里/小时)。
我在石屋墙外的角落找到一处勉强可以避风的地方,可是呆不过5分钟,浑身就冷得不住地颤抖。也许只是远古诸神的警告,他不欢迎我在这里驻足。我沿着昔日伊森·克劳福德修建的山道延南脊下撤。华盛顿山南脊西侧是覆盖着高山草甸的碎石坡,东侧是冰川期形成的巨大冰斗。
齿轨铁路沿着西侧的缓坡一直延伸到山顶上。山径与之相交,然后再次向北爬上陡峭山脊。我看到“Tinker Toe”的背影。却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他,只能任由他在我的视线中消失。克莱山矗立在不远处。海拔5533英尺的它只是华盛顿山和杰斐逊山之间的一个小山包,但要攀登这座陡峭的小山包并不容易。
克莱山的名字取自亨利·克莱。亨利·克莱生于1777年。虽然出生在富裕家庭,但他却没有受过正统的学院教育。他的发迹和高俅有几分相似。高俅给苏轼做书童,而从巴结上了后来的宋徽宗从而平步青云。而克莱曾为著名法学家乔治·维思抄写公文。得到赏识后,被乔治维思推荐给弗吉尼亚州长,并在他们的帮助下获得律师资格证。
在这之后,克莱任到肯塔基州的特兰西瓦尼亚大学担任法学教授。年轻的他在著名的伯尔叛国案中为副总统伯尔辩护,并成功为他脱罪而名声鹊起。在肯塔基他开启了自己漫长的政治生涯。克莱三十岁不到就当选国会参议员。克莱所处的时代,联邦党早已瓦解,共和民主党一党专独大。克莱是中西部民主共和党鹰派代表,政治主张与联邦党非常接近。
克莱是一个温和的蓄奴派。曾经拥有60名黑奴。他在死后遗嘱中宣布给予这些奴隶自由。克莱认定黑人无法和白人共存。1816年,他和麦迪逊等人创立美国殖民协会,在非洲蒙罗维亚建立了一块殖民地,将美国已获自由的黑人送到蒙罗维亚。这块殖民地就是利比里亚的前身,蒙罗维亚后来成为利比里亚的首都。
1820年,克莱一手促成了《密苏里妥协法案》。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协调者。他曾五次参选总统,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最大的争议事出任昆西·亚当斯政府的国务卿。这也是美国历史上一桩著名的公案。
亨利·克莱虽然没有登上总统宝座,但在美国19世纪早期的权力游戏里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和安杜鲁·杰克逊、昆西·亚当斯、詹姆斯·麦迪逊、卡尔霍恩等人的政治恩怨几乎贯穿了19世纪早期美国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
三
1万多年前的威斯康星冰川将火山残留的青黑色山体碾成碎块。4000英尺以上完全看不到一棵树,漫长的山脊上堆积着半米见方的青色石块。阿帕拉契亚山径就在石块中蜿蜒。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努力。短短0.6英里的登山路让我几乎丧失所有体力,嘴唇干涩,舌头发苦,身体中的盐分正在丢失,脚下发软,心跳加速。我瘫坐在克莱山顶上喘着粗气,凝视着走荒芜的山脊。
我的苦行好在继续。翻下克莱山,紧接着就是杰斐逊山。此山以美国第三任总统,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开国元勋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遥望荒芜的杰斐逊山,我的心头飘过一丝绝望,才早晨8点,我已经精疲力竭了。要知道昨天我只走11英里,但11英里已经耗尽了我所有的潜力。
攀上杰斐逊山陡峭的北脊,山径绕到陡峭的东坡。太阳一点点爬上头顶,风也渐渐平息下来。焦灼与燥热渐渐让我喘不过气来,步履益发沉重。穿过杰斐逊山的东坡的碎石区,只下降了200英尺,紧接着,我又登上亚当斯山五峰。
亚当斯山是新英格兰地区第二高的山峰,海拔为5774英尺。山峰以美国第二任总统、开国元勋之一的约翰·亚当斯为名。雄伟的亚当斯周围有四座较小的山峰拱卫着,人们用亚当斯家族的名人命名,分别是儿子昆西·亚当斯、阿比盖尔·亚当斯、远方表兄塞缪尔·亚当斯,以及亚当斯五峰。
约翰·亚当斯也是天才律师出身。著名的波士顿惨案发生后,他曾为英国士兵辩护,并成功为他们脱罪。1776年,他代表马萨诸塞出席大陆会议,并协助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后来他被派往欧洲,和英国政府签订和平条约,还成受到乔治三世的接见。
1796年,他以绝对的优势成功当选总统。不过约翰·亚当斯的总统生涯并不顺利。他签署了《客籍法》和《惩治叛乱法》,因而其托马斯·杰斐逊的强烈抨击。在美法冲突中,亚当斯息事宁人,避免发生武装冲突。他又汉密尔顿被指责为软弱无能。
亚当斯就是在这样的指责中艰难地走完他的总统任期,在他的执政末期,他成为第一个进驻白宫的美国总统,但不久就因竞选连任失败,不得不离开。据说在亚当斯的就职典礼上,乔治·华盛顿曾和他开玩笑:“看看谁会更喜欢总统这份工作”。以亚当斯的经历来看,想必他肯定是不喜欢的。
有趣的是,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斐逊不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亚当斯还是杰斐逊的革命引路人。当美国建国后,两人却因政治观点的不同而成为宿敌,不再来往。但当亚当斯退休后,两人又重修于好,保持通信长达十四年。1826年独立日那天,约翰·亚当斯与世长辞,就他去世前几个小时,他的一生的好友兼宿敌托马斯·杰斐逊也因病去世。两人还真做到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一说起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族,人们很容易想起布什家族,父子两代同为总统。而亚当斯也是美国初期最知名的政治家族。他的儿子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6任总统。小时候的昆西一直跟着父亲在欧洲生活,因此20岁出头就成为外交官。后来担任了门罗时期的国务卿。著名的门罗主义实际上是他的手笔。虽然有个总统老爸,但他的履历是靠其过硬的能力赢得的。而他的总统之路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1824年的总统大选是美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复杂的大选,即使2021年的今天,人们已见识了懂王与睡王之间波诡云谲的斗争,与1826年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当时一共有5个候选人,同属于民主共和党。他们是昆西·亚当斯、亨利·克莱、安德鲁·杰克逊、威廉·克劳福德与约翰·卡尔霍恩。而昆西·亚当斯和安德鲁·杰克逊实力最强。
卡尔霍恩与安德鲁·杰克逊达成政治交易,退出竞选转而支持杰克逊,所以争夺在剩下的4人之间展开。最终的选举人投票结果是杰克逊99张,亚当斯84张,克劳福德44张,克莱37张。虽然杰克逊领先,但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二修正案的规定,杰克逊的得票数未超过半数,因此总统难产了。
这是总统大选前所未有的情况,按照宪法,接下来将由众议院投票在得票数前三名中选出总统。
杰克逊深感优势很大,毕竟他在普选和选举人选举中都保持优势,而且他还顶着1812年战争英雄的光环。排名第四已无望获胜的亨利·克莱是众议院院长。他的态度决定总统的归属。克莱非常反感杰克逊的民粹做派,也反对杰克逊代表的南方种植园主,于是转而支持昆西·亚当斯。最终昆西·亚当斯赢得了众议院投票,成为少数未赢得选举人投票而当选总统。
胜利后的昆西·亚当斯立刻任命亨利·克莱为国务卿,这引发了杰克逊一派的强烈抗议。杰克逊指责这是“可耻的分赃”。从后世的眼光来看,杰克逊的指责并没有实锤。4年后,当杰克逊当选总统时,他投桃报李任命卡尔霍恩为国务卿。这恐怕也是“可耻的分赃”吧。
艰难的竞选之路预示着昆西·亚当斯的总统任期并不顺利。“可耻的分赃”的指责一直伴随着昆西·亚当斯,他未能赢得连任竞选,黯然下台。之后他又成功参选众议员,继续活跃在政坛上。昆西·亚当斯的高光时刻无疑是1841年为参与阿米斯塔德号运奴船暴动的奴隶作无罪辩护。1846年,78岁的昆西·亚当斯在众议院的一次辩论中突发脑溢血,2天后便与世长辞。
四
人们很容易把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亚当斯搞混,总统山脊的序列里,约翰·亚当斯是主峰,而塞缪尔却是卫峰。虽然我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命的名。但从命名规律可以看出人们认为塞缪尔·亚当斯的成就不如约翰·亚当斯。
实际上塞缪尔·亚当斯才是真正的老革命,甚至可以说称得上是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父。他在波士顿屠杀、波士顿倾茶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大陆会议的主要的领导人之一。只不过他年龄太大,早早返回马萨诸塞,虽然担任州长多年,但对联邦事务影响力不大。
不可否认的是塞缪尔·亚当斯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在其生前,就有人把他描绘成骗子、暴徒。20世纪初,随着美国国内矛盾激化,一些对革命持保守看法的历史学家也对塞缪尔·亚当斯生平与美国独立革命的性质的重新解读。
这些历史学家指出当时亚当斯的父亲老塞缪尔出资建立土地银行发行马萨诸塞的地方货币。这触及殖民总督的利益。总督向英国国会告状,废止土地银行,但银行的债务却由老塞缪尔承担。历史学家怀疑亚当斯的革命立场可能并非出于他所宣称对所谓“自由、民权”之类的追求,而只是因家族利益受损而产生的怨恨。还有历史学家认为波士顿屠杀并非反对革命,而是对暴徒发动叛乱的镇压。
阿比盖尔是约翰·亚当斯的结发妻子,昆西·亚当斯的圣母。由于约翰·亚当斯一直忙于政务,两人不得不以保持长期通信。这些信件成为后世研究美国早期政治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从这些信件来看,阿比盖尔是个很有见识的女性,学识渊博,历史学家认为她长期充当约翰·亚当斯的私人政治顾问。
攀上亚当斯五峰,我沿着塞缪尔·亚当斯山的东坡向北,山势越发陡峭,穿行在布满巨石的山坡,十分艰难。我只剩下一点点水。太阳直射在陡峭的山坡上,如同魔眼搜索着持戒人的身影。此刻的我就像攀登奥若朱因的佛罗多,只身背负着沉重的魔戒,身边却没有忠诚的山姆、丕平、梅里。
爬上塞缪尔·亚当斯山和亚当斯山之间的鞍部,山径换到昆亚当斯山的西侧绕行,眼前的风景壮丽得可以夺走我的呼吸,但依然敌不过疲劳和炎热。我的两条腿完全没有力气,好像脚下只有虚无。我是多么渴望巨鹰将我带走。脑子里无数思绪断断续续在脑中徘徊。我抬头望向天空,太阳被亚当斯山高大的山脊遮住了光芒,给我带来一丝阴凉。
短短半英里的山路,我好像走了一个世纪。当我到达昆西·亚当斯山南脊时,终于看到位于麦迪逊山脚下的麦迪逊泉客栈。我感觉自己又有了动力。但下山的路依旧陡峭,甚至比上山还要艰难。麦迪逊泉客栈始建于1888年,是总统山脊最南端的客栈,最多可以容纳52人。正门口的石屋还是老物,但饭厅和客房都是重建的,最多可以容纳52人。
尽管我的体能正在枯竭,但还差一座山,我就将穿越整座总统山脊。因此,我只休息了30分钟,吃了几块芝士饼干,补给了足够水,便再次出发。麦迪逊山的北脊几乎70度,比韦伯斯特山还要陡峭。山坡遍布着巨大的青黑色岩石。不禁让人有些担心这些石头会不会滚落。
攀登山脊的人很多,大多数只是游客。我不能向他们示弱,必须让他们直到“Thru Hiker”是怎样的存在,所以我加快了脚步,把一个个气喘嘘嘘的身影甩在身后。2019年7月7日11点20分,我终于登上了总统山脊最南端的麦迪逊山。
五
麦迪逊山海拔5367英尺,得名于美国开国元勋、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麦迪逊诞生在佛吉尼亚康维港的贝尔格鲁夫种植园。他的家族靠种植烟草发了大财,拥有5000英亩土地,和上百名奴隶。麦迪逊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继承家业,成为当地最富有的奴隶主、种植园主。
年轻的麦迪逊并不满足于做个富家翁,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约翰·威瑟斯彭的指导下学习政治哲学。传记作家这样描述:当时他沉浸于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转信十八世纪的政治激进主义。由此,詹姆斯·麦迪逊的理论进步为促进人类幸福权利,他大多数活动致力于民权和政治自由的努力。
一个囚禁了数百名黑奴的大地主,梦想为促进人类的幸福权利而奋斗,从现代的观点看来多少有些虚伪和可笑。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麦迪逊终于等来了实践其理想的机会。麦迪逊担任奥林治民兵上校,但他身子骨太弱,无法上战场。但靠着这次机会,他进入佛吉尼亚州议会,并成为托马斯·杰斐逊的挚友。
1780年代,美国是个松散的邦联,没有宪法,只有《联邦条例》,根本谈不上是一个国家。麦迪逊认为要想把殖民地扩张到阿帕拉契亚山脉以西,要想维护殖民地的海外利益,就需要建立起强大的国家组织,需要用法律规范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利分配。
因此,他力主制定真正的宪法。在他的倡议下,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开会制定新宪法。在对于制定宪法这件事上,麦迪逊与杰斐逊的观点是向左的。杰斐逊认为州权至上,反对强大的联邦政府。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费城会议开始时,杰斐逊正巧被派到法国出任大事。
出席会议的基本上都是支持建立联邦政府的人。
制宪会议并非一团和气,麦迪逊以弗吉尼亚宪法为基础,提出弗吉尼亚方案。当时还有维护小州利益的新泽西方案和平衡大小州关系的康涅狄格方案。弗吉尼亚方案最终并未成为美国宪法的主体。但麦迪逊对制定宪法的影响依旧深远,比如所谓的选举人团制度就是他提出的。
宪法得到与会代表同意后,还必须得到各州议会批准才能真正生效。麦迪逊又和哈密尔顿等人一起发表了85篇政论文章,向公众解释宣传宪法的内容与必要性,其中有29篇文章出自麦迪逊的手笔。这些文章史称《联邦党人文集》。后来他又主持草拟《权利法案》,对宪法进行修正,还为华盛顿撰写了第一篇就职演说,因此说麦迪逊是美国宪法之父并不为过。
虽然在制定宪法这件事上,麦迪逊和汉密尔顿是战友。但很快他就和汉密尔顿分道扬镳,回到了杰斐逊的阵营。分歧的根源在于麦迪逊和杰斐逊等站在南方种植园主的立场上,反对高关税,反对国家银行和常备军,反对英国,主张和法国保持同盟关系,支持向阿帕拉契亚山脉以西扩张。而汉密尔顿则站在北方工业资本家的角度,要求建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提高关税,重视海外贸易而非领土扩张,缓和英美关系。
麦迪逊和杰斐逊联盟组建共和民主党,在第三届总统选举中击败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杰斐逊被选为总统。麦迪逊担任国务卿。任内他支持向西扩张,通过《路易斯安纳购地》,将美国领土扩张一倍。但吊诡的是,购地所需的巨额资金却要用联邦党人力推的国家银行来解决。而一向反对国家大手大脚花钱的麦迪逊和杰斐逊却花巨资支持刘易斯与克拉克的远征。
这不是麦迪逊唯一一次抽自己的脸。杰斐逊结束两届任期后,麦迪逊也成功竞选总统。在他统治的前期,美国进入平稳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人也不再隐藏自己的野心,行事越来越飘,当时英国经常扣留美国船只,强迫美国人为英国打仗。麦迪逊要求英国停止这些活动,因而两国关系继续交恶。
因为对英开战需要钱和枪,钱靠联邦党人建立的国家银行印,枪靠联邦党人建立的军队抗,这都是打自己的脸,所以麦迪逊对国内强烈的战争愿望视而不见。但当时国会是亨利·克莱和卡尔霍恩两个激进分子控制着,他们不仅要解决英美的海上争端,更展现出借此机会夺取北方邻居加拿大的野心。
这就是1812年战争的背景。但美国人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当时的美国各州之间矛盾重重,谁也不愿意出力,军队素质低下,军官昏庸无能。新英格兰尤其不愿意把自己变成抗英前线,而让南方人从中得利。一些人甚至偷偷和加拿大进行走私交易。而在欧洲,美国下注的拿破仑在俄罗斯全军覆没,英军没有牵制,正在向北美增兵,国际形势对美国是十分不利。
但最大的坑还是麦迪逊和杰斐逊自己挖的。他们裁军、解散国家银行,大幅减税,严重损害国家力量,所以战争一开始美军就连续溃败,1814年8月24日,英军占领首都华盛顿,将总统官邸和国会大厦付之一炬。麦迪逊不得不仓皇出逃。后来为了遮丑,联邦政府把总统官邸刷成白色,这就是后来的白宫。
北方的战争麦迪逊出了大丑,但可以把锅扔给自私的新英格兰联邦党人。在海上,美国海军取得不小的胜利,阻止了英军继续南下。在南方,安德鲁·杰克逊成为美国英雄,取得新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此时,英国人也已厌倦大洋彼岸的战争,寻求和平。于是两国签署了《根特条约》。麦迪逊的第一个任期就在战争中结束了。
1812年战争是一场没有失败者的战争。英国自不必说,美国被打得满地找牙,但却莫名其妙地自认为挡住了世界霸主英国的进攻,守住国家。国民第一感到团结一致的好处,国家意识觉醒,所以历史学家称1812年战争为第二次独立战争。麦迪逊因为“领导有功”成功连任。麦迪逊也认识到必须要建立强大的联邦政府才能应对外部危机。于是他又打了自己的脸,出自建立美国第二银行和常备军。美国很快医治了战争创伤,并逐渐向西扩张领土发展国家实力。
麦迪逊是个爱惜羽毛的人,据说老年一直在修改自己的信件和文稿。总体来说他是个成功的政治家。虽然很多人认为他并非表里如一,经常打自己的脸。但我觉得无论其支持汉密尔顿还是和杰斐逊结盟,都是出于政治理念,而非简单的利益取舍。历史学家认为作为宪法之父,一直坚持其立法精神是其最值得称道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