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美,香港移民第二代)耗时六年写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
最近写的文章基本都是读后感,因为年底工作忙,每天加班到很晚,所以不想写工作上的事情,唯有读书是觉得很享受的事情。《无声告白》这本书之前看过一次,最近又复读一遍,虽然觉得沉重,但写得很深刻。觉得应该让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多看看,为人父母的人多看看,迷茫不知人生道路的人多看看......。
看一本书,我总是想看看作者背景,想探知一下是什么样的环境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伍绮诗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无声告白》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伍绮诗:我是个对每段感情都很投入的人,所以对待写作也是这样:先抱定一种方式写下去,灵感枯竭了就换别的方式。有一段时间,我必须嚼着瑞典小鱼软糖、喝着樱桃可乐才能写出东西来。最近我的习惯是来一杯很酽的伯爵茶,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秘诀。无非是坐下来,重新读读我前一天写好的东西,然后让故事继续下去。
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知道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别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的作者是生长在美国的华人,书中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也是中国移民二代,虽然土生土长在美国,但因为与众不同,家境贫寒,饱受歧视。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聪明漂亮,在提倡女人全心照顾家庭的时代,她却希望成为医生,勇敢地站在男生中做实验。然而结婚生子打断了玛丽琳的追梦之路,因为嫁给中国人,连母亲也跟她断绝了关系。他们有三个混血孩子,本应幸福美满,表面看也是如此。故事的讲述就是从莉迪亚的自杀开始,作者剖析这个家庭,从夫妻两人的成长,到婚后的生活,到子女的抚养,让人看到,这个家庭如同生活在孤岛,夫妻没有朋友,孩子们也没有朋友,他们连旅行都没有,因为害怕别人看待他们与众不同的外表的眼光。
三个孩子,只有二女儿莉迪亚,生就一双像妈妈一样的蓝色眼晴,从而深受父母的喜爱,母亲玛丽琳没有实现自己当年当医生的梦想,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让她做出超载母亲的成就,这是很自然的想法,也是一个很容易造成极端后果的决定:莉迪亚死了!
中国人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应该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经坐在学校的门口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孩子的笑容也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家长们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从今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原书金句,送给读者朋友们:
1.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2.我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3.你曾经爱得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
4.你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
5.一切的苦难都会过去,学会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