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教育部通知中小学生将面临重大变革”为主题的文章和视频亮相频繁,再次掀起了家长的恐慌。其中,最让人恐慌的是中小学语文使用统一教材后,对阅读速度和质量的要求大幅提升。
“15%的人做不完高考卷子”
“得阅读者得天下”
“所有的科目阅读量都在增加”
我们不断的被提醒着:大语文时代已经到来,对于阅读少、不阅读的孩子,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引领孩子阅读呢?
阅读模式也有有效期
孩子上小学前,我们都会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这个过程孩子都十分享受。
而当孩子上小学时,阅读被提到学习担当的位置,孩子也要开始独立阅读了。这时候一些孩子突然不爱读书了,或者读的书总是不合年龄节拍——幼稚、非主流、不爱名家名篇。
到底为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阅读的模式也是要随之变化的。适应孩子成长的阅读模式,才能更好的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了解阅读的二阶模式
孩子的阅读,分为学习阅读和阅读学习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的阅读要求,而二者的过度,也是一个相当关键的过程。
1、学习阅读阶段
是为读而学(learn to read)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阅读核心目的是建立阅读兴趣、培养语感、积累字词、训练阅读速度。
如果把阅读能力看作一座房子,那么这一过程就是准备砖瓦的阶段。孩子上学前,我们陪伴的亲子阅读,是这个阶段常见而有效的阅读模式。
2、阅读学习阶段
是为学而读(read to learn)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孩子借助阅读,获取知识、开启持续学习力的基础。进入此阶段后,阅读将不仅是语文重点,还是孩子链接世界的关键。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说过:语文重要,是因为语文承载着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多读那些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常常对我们养成人生经验、提升文化品位有着更大的帮助。
3、中间地带
这两个阶段的过度期,一般在6-9岁,也就是小学的前三年,这也是小学分水岭“三年级效应”产生的核心原因。
三年级后,孩子们各科的学习,都有了难度的明显提升,而孩子们的成绩也随之拉开距离,这一切,其实都归于孩子是否成功过度到了阅读学习阶段,可以有效的理解、表达。
不同阶段孩子的阅读打开方式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每个阶段更加稳健的迈步前行呢?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目标:
1、6岁前:陪伴阅读,拓展覆盖宽度
有人说,亲子阅读是建立兴趣的时候,所以妈妈会随着孩子的喜好,逐渐选择孩子喜欢的类型。但这样做,很可能就过早地切断了孩子未来博览群书的趋势。
其实,这阶段孩子的好恶与成人的理解不同,起初的吸引很可能是源自一幅画、一句语言甚至是爸妈讲解时候的生动性。所以,我们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标签,他不喜欢什么书,而是要把兴趣高的与兴趣低的穿插阅读,逐渐把孩子带入更广阔的涉猎范围。
【引领建议】孩子兴趣不高的书籍,要注意变化阅读的形式。比如夸张的朗读吸引一边的孩子、角色扮演让孩子投入其中,也可以借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转述,然后突然趁机找到那本书讲给孩子听。
【积累重点】陪伴阅读时,开始让孩子识字是很关键的,学前脱盲,到上学后才可能往独立阅读过度。
我们可以选一些孩子比较熟的绘本,和孩子一起接龙读。在读孩子非常喜欢的《我爸爸》《我妈妈》时,借助孩子熟悉的内容,指导孩子认字和明白字词成句的意思。
比如“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手指着括号的内容,拉长前一个字的音,等着孩子接上去。孩子做到时,可以很开心的说“你已经认识爸爸了,真棒!”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变化留给孩子的词,让孩子认识更多。通过这种接龙阅读,孩子不但能识字,还可以形成连字成词的初步阅读能力。
更多识字的方法,可以参考孩子像机器人一样存储信息,秘诀在这儿!
2、6-9岁:互动共读,深挖兴趣指数
我们总是有种错觉,孩子上了小学,就自然长大了。从学习阅读到阅读学习的过度,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这一阶段,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自己读的能力,但未必形成了自己读的意愿。一是阅读初期,速度慢,会影响理解,所以很扫兴。再一是,孩子自己读书会感到孤单,希望能和家长有共处的时间,特别是前期亲子阅读幸福指数高的孩子,嘎然而止会让孩子有失去关爱的不安。
【引领建议】过渡要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保留亲子阅读的时间,转换亲子阅读的形式。告诉孩子“我很喜欢给你讲故事,但我也好想听你讲我喜欢的”。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这么做,满足了孩子的价值感,可以充分的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当孩子可以搞定绘本,开始读文字类作品时,就可以和孩子进行分离共读,读完后进行读后感的交流。这么做,一是这种陪伴,仍然给孩子坚持的力量;再一是为孩子进行独立阅读的思考,作出很好的示范。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看什么书不重要,只要内容健康,形式可以是绘本、故事书、漫画、科学、手工指南等等。先撕开一个口子,再辟出一片天地。
比如,有的老师家长反对孩子看《米小圈》。而实际上,爱看《米小圈》的,有只看漫画这种书的,也有博览群书的。区别就在于大人的“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孩子会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阅读也是如此。我们定义为他爱看漫画他就看漫画,但我们也可以定义为喜欢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书,那这时候《窗边的小豆豆》就能隆重登场了。
【积累重点】积累好的语句、修辞方式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小学阅读,老师都会让写阅读记录卡或者做读书笔记。这是孩子能力分水的关键。积累不再多,而在于理解和使用。比如孩子积累了“五彩缤纷”一词,我们可以和孩子探讨这个词在文中如何好。如果不用这个词,我们还能换成什么?其他的词或者把五彩缤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都是不错的选择。
3、9岁以后:自主阅读,探讨感悟收获
孩子独立阅读期,最容易犯的错误一是强行要求孩子按照清单阅读,一是吸尘器式的阅读。
清单阅读问题在于,外驱力会逐步侵蚀内驱力,消耗阅读兴趣。台湾有所很著名的学校,为了让孩子有好的阅读习惯,买了世界最著名的50本著作,发给孩子们,结果是,小学毕业了,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读完任何一本。
什么事吸尘器式阅读?就是只吸收,最后混在一起,没有内化。我们知道,大脑的神经元链接,是通过刺激逐步形成的。只吸收的模式,虽然建立了很多丰富的网络,但每一条都比较细弱,这样一是容易忘,再一是会形成调取困难。想要能够提取自如,就必须不断的强化。
【引领建议】和孩子一起,建立“平常+定向”的阅读清单。前者基于孩子的兴趣,自发、随意、零散皆可;后者基于课程或学习的要求,鼓励孩子自觉、有目的、系统的阅读。二者的比例定多少呢?后者基于学校要求作为底线,再不影响整体兴趣时,可以适当调增。
【积累重点】阅读的速度与质量并存。熟练的阅读速度,一分钟是600-700字,但听和说一分钟只要250字,所以,阅读速度是训练点之一,而默读熟悉的领域是比较好的方式。至于质量,我们不要喋喋不休的一要求,只要有事没事的和孩子分享自己过的书,或者看看他的阅读记录卡,就能了解一二了。对于只能摘抄的孩子,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读一本书,经常性的发表自己的困惑和感受,激发孩子共同思考。
阅读开启人生
阅读不是任务,而是开启绚烂人生的钥匙,当孩子自由的踏入阅读之门后,你会发现他路边蹲着等你的时候,都会掏出爱看的书,翻上两眼。
娴于文笔日可盼,
聊虑理论于实战。
成就儿女和自我,
长智无惧多吃堑。
更多育儿干货,欢迎关注@娴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