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有句俗语,“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思是房间里分明站着一只大象,大家都看见了,可是人人都沉默,视而不见,直到惨祸发生。“脑中的大象”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头脑中有一些隐藏的动机,我们不愿意说出来,不愿意正视,甚至没有意识到。而这些动机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还有一个解释更为传神,脑中的大象,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直接面对我们的隐性动机,去到那些黑暗的角落去寻找,去直视它。一旦一切都清晰可见了,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
本书的两位作者,凯文·西姆勒(Kevin Simler)是个软件工程师,罗宾·汉森(Robin Hanson)是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家。他们运用了微观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和经济学,给我们揭示并解释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本书讲了很多不一样的道理,今天我们重点说一下“竞争”。“竞争”在我们现代文明中是一个好词,尤其是在我们中国现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竞争”显得更为重要,而且是个褒义词。体育比赛是竞争,大家都为了冠军而去,但是只要参与其中,哪怕没有名次,也在努力进步中,我们现代人看待体育竞技,是没有失败者的,同时体育精神本身就是重在参与。学生在学校里是竞争的,每个人都为更好的名次努力,在一个竞争环境下,所有学生都能提高。市场也是竞争的,每家公司都在努力创新,这样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受益。公司内部团队之间也有竞争,每个个体为团队付出努力,大家齐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整个公司都受益。
而本书却告诉我们,除了上面提到的充满正能力的竞争之外,我们还在参与另外一种竞争,一种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不愿意面对的、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的竞争。而恰恰是这种竞争,才是最重要的竞争,也是“竞争”的常态。
本书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红杉木,一个是人类聪明的大脑。先说红杉木,美国加州有一种红杉木,长得非常高,最高能达到115民,这基本上就是生物的极限了,最高的话水养份就输送不上去了。那么他为什么要长这么高?红杉木之所以长这么高,是因为每棵红杉木周围都是红杉木。高才能获取更多的阳光资源。在茂密的森林里,阳光是一种有限资源。阳光的稀缺性让红杉木之间展开一场军备竞赛,让他们成为了森林里最高的物种。这种竞争不是和其他物种的竞争,而是为了“种内竞争”。
我们现在所说的“适者生存”,大部分意思是说物种与物种间的竞争,而事实上生物个体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自己的同类竞争。在自私基因那本书里说道,“所有在生物个体角度看来明显是利他行为的例子,均是基因自私的结果。基因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重复地拷贝自身,以便在进化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扩张”。
反过来想,如果红杉木长这么高不是为了种内竞争,那人类的大脑如此发达,难道是为了和黑猩猩竞争吗?我们人类创造了各种文明,能够创作艺术,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工具,还会各种各样高效的赚钱方法,如果人类只是想打败其他动物称霸地球,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么高的智能。现在这种理论叫 “社会大脑假设(social brain hypothesis)”,说人之所以那么聪明,并不是为了和其他物种竞争,而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竞争。
现在很多正能量的说法,说零和博弈是不好的,我们要追求非零和的博弈,应该专门研究怎么把蛋糕做大。可是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常常是零和的。比如说,社会地位。
我们现在一种非常正能量的话,叫做“把蛋糕做大”,但是种内竞争,往往不是做蛋糕,而是分蛋糕。比如争夺配偶,优质的异性就这么多,一个人得到就意味着另一个人失去。这就叫“零和博弈”,你成功我失败,得失加在一起的“和”,是0。我们现在经常说零和博弈是不对的,我们要追求的是非零和博弈,是正和博弈,“我们首先应该想的是如何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先想着去如何分蛋糕”。但是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常常就是零和博弈。比如说,社会地位。真实世界并不怎么美好,但我们就是要在认识了真实世界的不美好之后,还对人类充满爱心。
本书前半部分都是理论,通过从我们动物的天性出发,到我们利用社会规范达成共识,最后讲到了我们大脑中“新闻秘书”,完整地论述了我们为什么要隐藏动机。文明人做事最好别问动机。人们说理由都是张口就来,而且常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编造理由。本书后半部分,分别从肢体语言、笑、交谈、消费、艺术、医疗等方面,来寻找隐藏的动机。从中你会发现各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仅仅左右个体的行为,而且对社会上很多宏观现象产生影响。政治、医疗、教育、经济,都因为人们自欺欺人而产生了重大的偏差,同时这些偏差还是可以利用的。
在本书最后,两个作者给出建议也很有意思,“你可以把这些知识当作谈资。随时点评一下生活中的隐藏动机,只要不是针对具体的人,这件事儿也挺酷的。这证明你是个诚实的人,是个有智慧的人,还是个有勇气的人 —— 完全值得作为炫耀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