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最怕的就是他“莫名其妙”闹情绪。一大清早起床后就大哭大闹,到底整晚给他掖被子没睡好觉的是谁?该上学的时候,吵闹着不肯换衣服出门,到底是谁要按时到校?周末带孩子出去玩,突然旁若无人的撒泼打滚,可知道这样让父母的很尴尬……
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没有预兆,孩子的情绪说来就来。
明明上一秒还一脸的春光灿烂,下一秒就狂风暴雨,连片乌云都没机会看到,简直是比翻书还快。
父母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故意作对。孩子更是无辜,明明心里已经很委屈,还要被父母训斥。
难道让孩子保持开心真的这么困难吗?难道让父母理解孩子真的这么费劲吗?当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沟通。说孩子莫名其妙,是因为家长找不到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说家长不理解,是孩子压根就没有明确的提出自己的要求。到最后,孩子和父母都成了“哑巴吃黄连”。
如何让父母和孩子的沟通破冰,不再受黄连之苦,下面四步,教会孩子表达情绪,教会父母接纳孩子:
第一,父母保持心态平和,在情绪上和孩子划清界限。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首先深呼吸,然后在心理郑重的提醒自己“那是孩子的情绪,不是我的”。
在情绪上和孩子划清界限,保证自己的心态平和,这样才能客观的看待孩子闹情绪这件事情。
我们不难发现,父母和孩子的情绪通常是互通的,孩子情绪好的时候,父母很快乐;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父母就容易烦躁。反之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一开始只是孩子闹情绪,发展到后来就是父母情绪失控,亲子矛盾转化成了夫妻矛盾,甚至延伸出来婆媳矛盾和其他家庭矛盾。明明一件小事,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发不可收拾。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尤其是妈妈)在无意识中把孩子闹情绪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无能或者他人的失职,导致挫败感或者抱怨,并且在自然状态下不受控制的发泄出来,对孩子和家人造成说出过分的话或者过分的举动。
第二,父母要有同理心,设身处地的安抚孩子。
父母要清楚的认识到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孩子哭闹,是内心负能量的一种释放,就像感冒了会表现出来流鼻涕一样,这是很自然的结果。
让孩子“别哭”“憋回去”,就像让一个感冒了的人“别流鼻涕”“吸回去”一样,这是不是有些残忍了?所以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做的事是安抚,而不是压制。
孩子闹情绪的原因很多,归结于一点: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很多父母会说“这我当然知道啊”。问题是明明知道,为什么非但不能安抚孩子反倒自己也发脾气了呢?症结就在于父母的焦点通常都集中于外在的客观事物,而非孩子的情绪。
比如之前在商场里看到一个大约六岁的小女孩因为想喝咖啡,而父母没同意,旁若无人的大哭大闹。妈妈尴尬的在一旁让他小点声,孩子反倒哭的更厉害了。父母终究无法忍受,赌气离开,孩子在后面哭得撕心裂肺,最终被迫追上去。这场景听起来非常熟悉吧。
其实孩子已经完全听到了父母说“你这么小,不能喝咖啡”,他难受的不是不能喝咖啡,而是没人理解他因为不能喝咖啡而难过的心情。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平和的看待孩子的情绪,告诉他“很想喝咖啡而又不能喝,真的让人很难受,要是有小朋友能喝的咖啡那该多好啊……”相信这样,孩子和父母都会对咖啡的事情一笑而过。
第三,拥抱孩子,用爱向孩子传递接纳和能量。
当孩子哭闹的特别厉害,压根没法沟通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说“不许哭”“再哭就怎么样”之类的话了。
这样的话只会引起两个结果:第一,孩子哭闹的更厉害,这是他反抗父母的表象;第二,孩子不哭了,但是内心受到了伤害,自此之后学会压抑情绪。
既然没法沟通,父母就没必要尝试通过语言安抚让孩子安静下来,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拥抱孩子,拥抱的同时,从上到下抚摸孩子的后背,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平静和来自父母的接纳,感知到安全感和爱。
让他尽情的哭,完整的经历自己的情绪过程。如此,他的情绪会释放的更彻底,更痛快,情绪恢复(目前倡导的逆商)也就更快、更容易。这也是孩子学习控制情绪的必经过程。
拥抱的力量胜过语言。
不单单是上述提到的对孩子的好处,拥抱中的平静,对父母也是一种支撑:不用担心自己的语言不当刺激到孩子导致更激烈的反抗,不用担心自己的劝说无用而失去耐心。
所以,对于不知道如何安抚孩子情绪的父母,以及总是因为孩子闹情绪而大动干戈、事后又悔恨不已的妈妈,我的建议是“闭嘴”,张开双臂拥抱孩子。
第四,示范孩子更有效、更直接的表达方式。
经过了上述三步,孩子的情绪得到适当缓解,而父母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平和,这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示范。
孩子情绪恢复的时候,恰恰是亲子沟通最好的时机。
如何好好的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让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呢?第四步很关键。避免说教,也防止孩子的抗议,我实践过很多次并且最终产生了明显效用的方法就在这里:
首先,继续拥抱孩子,告诉他妈妈非常的爱他,刚才看到他哭闹,妈妈心里也很心疼、很着急,因为他没有说出来,妈妈不明白他的意思。
其次,基于对孩子的了解,猜测他哭闹的原因(如果是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基本都能猜中),并向他求证。
最后,求证后,就是我们示范的机会啦。告诉孩子,他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如果像这样“妈妈,我想要……”“妈妈,我需要你……”表达出来,妈妈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你也不用哭闹了,妈妈也不用着急和心疼了。
最后,我举个例子,说明我是如何实践这四步的:
小宝睡醒之后想让我帮他穿衣服,没有明确表达,而是胡乱的扔衣服,大声哭闹(我提醒自己,这是他的情绪,不是我的,我只是看着他,平静的等待着沟通或者拥抱他的机会)。
他的情绪很激烈,我尝试沟通,但估计他根本听不见,我就尽量的抱紧他,轻拍他的后背,不断的在他耳畔呢喃“妈妈很爱你,不管发生什么妈妈都在这里”(用拥抱和轻拍向他传递安全感)。
当他由哭闹转变为开始抽泣的时候,我再次尝试和他沟通“有时候别人不能理解你需要什么,确实让人很着急、很沮丧,妈妈也会这样啊。”(通过设身处地体会他的感受,我把他心里的感觉表达出来。)
我了解到他是因为想让我帮他穿衣服哭闹的时候,就如释重负的跟他说“这样啊,太简单了。你只要直接跟妈妈说‘今天我想请你帮我穿衣服’,就好了。哭了那么久,妈妈也不理解,我们俩都着急,你这圈也绕的太大了。”(明确的告诉孩子,怎么表达能够更快更直接的让我理解他的需求)。
几次之后,小宝再起床的时候,就会直接跟我说“妈妈,我今天想请你帮我穿衣服。我说了。”自己表达了之后,还要提醒我一下,他说出来了,而没有哭闹。
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是一个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耐心的过程。
我们要慢慢的说,尽可能的捕捉到孩子的回应,根据实际情况,反复的跟孩子沟通。
孩子听明白了,也不是一次就能学会我们教他的表达方式。需要在每次出现同样问题的时候,重复向孩子示范正确的做法,让孩子了解到,清楚的表达比哭闹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就愿意尝试这样的方式,最终学会清楚的用语言表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