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汉字书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温景祥
摘要: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肩负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大使命,汉字书写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部分与日常内容,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以汉字书写为抓手,在汉字书写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通过组织书法比赛、强化书写训练、开设书法欣赏课程等方式,立足于语文本身,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从而达到综合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汉字书写;语文素养;审美创造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诗意的文字符号,作为表意文字,它在方寸之间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精神。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道:“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之谓书。书者,如也。”这揭示了汉字含包万物、传递信息、形象准确的综合特点。中华文化通过汉字来记载、传播,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重要载体。所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明,不能好好地书写汉字,不能对汉字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就不能说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一、汉字书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1]因此,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确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最为深刻的认识。而笔者认为,汉字书写能力是基础的基础,在书写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形式,它更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它不仅“为使用它的人提供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浓缩了中国人的人生体验,包含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还为探讨中国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2]“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3]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中国人消灭汉字之时,也就是他们的文化消失之时。”所以说,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必须高标准完成的任务。提高书写汉字的能力,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语言并获得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在中华文化中获得审美乐趣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高中阶段重视汉字书写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润泽,气质得到提升,会使他们变得更细心、严谨、认真,从而受益终身”。[4]高中生正处于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汉字书写教学提出更好要求有助于他们的综合发展,他们在了解汉字书写发展史的过程中,也在建构自己对汉语言文字的知识,有助于他们从形象上与思维上共同领悟汉字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汉字书写教学实践
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求学生规范书写的说辞,无非是端正身姿有益健康、书写工整卷面分高、认真书写字如其人、敬畏书写责无旁贷等。而事实上,学生对于这一套说法已经麻木不仁、“耐药力强”了。说教的方法自然无法让学生心动而行动,唯有向学生展示汉字书写的魅力,让汉字本身的美来吸引学生,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介绍在书写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一)在书法比赛中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才兼乎趣而始化。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中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举办书法比赛,可以让书写优秀的学生展示自己练习的成果,也可以鼓励一些能够认真练字的同学。笔者多次以校园风物为题材组织毛笔和硬笔书写比赛,以写“荷”、写“竹”、写“柳”等经典古诗文为书写内容,统一书写的纸张,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学生们在查找、整理、抄写这些经典作品的时候,主动参与语言实践,认真理解文本。而获奖的学生被选拔出来并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参加市级、省级的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获得了多个省市级特等奖以及一、二等奖。文章大家姚鼐说:“凡书少时未读,中年阅之,便恐难记,必须随手抄纂。”可见,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这些经典诗文的过程是一种内化学习的过程,而通过比赛获得师生的肯定,在自信与兴趣中学习经典诗文更是事半功倍。
(二)在书写训练中提高古诗文理解力
1.以书写训练揣摩文言词义与音声节奏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古今不分”和“言文不分”。所谓“古今不分”,就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古今用同样的字,字义却发生了改变。如果引导学生在书写训练中观察字形,通过对字形构造的分析来理解字义,学生对古诗文的内容会有更准确的把握。在指导学生进行汉字书写的时候,老师会用分析字形的办法来解释字义,如“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等,如讲解“班”字的写法时,告诉学生“班”字是中间是刀的象形,两边是两串玉,学生便明白“班”作为“分”的意思。[5]所谓“言文不分”,就是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时候不知不觉中用现代汉语的词义代入其中,对诗意产生误解。所以,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以书法临摹的形式进行精选文段抄写训练,学生比较容易进入古诗文的语境,按照古人的言文意识理解这些学习内容,再就临摹的内容以竖排、从右往左、不断句的形式让学生抄写,学生为了能够准确抄写而不得不尝试断句,由此则利用了汉字形、音、义结合的特点,如抄写吴均的《与顾章书》,学生如果掌握了文本的“宫商”,把握抄写的节奏感,便能享受到抄写的乐趣。这种口与手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2.以临摹书迹领会作者创作的情感变化
文言文是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复合体,古人在写作时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在书迹当中,如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东坡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有传世墨迹,虽然《兰亭集序》已经不是真迹,但也可从神龙本的勾摹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用硬笔临摹这些经典作品,可以领悟书写过程中的“三维效果”(汉字结构是二维的,书写过程中笔与纸面或轻或重的接触又是一维),可以感受到王羲之在书写不同的“之”字时的兴致,可以感受欧阳修每一个“也”字所传达的委婉曲折之美。苏东坡的《赤壁赋》有作者书迹,也有赵孟頫、文征明等名家书迹,让学生对照临摹,更加可以深刻感受到苏轼无拘无束,胸怀开朗,超然独立的情怀。
3.以抄写经典引领学生养成“涵泳工夫”
学习古诗文不宜急切匆忙,而应该“涵泳其中”,仔细品味。可以说,摘录古诗文精华部分反复抄写,是引领学生精读经典的正确做法。宋濂所说的“手自笔录”“弗之怠”而成名家,朱熹所谓读书要有“涵泳工夫”,都是强调对经典内容的反复琢磨、深入领会。读古文要“立体的懂”,就是要求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到句段再到作者炼字之笔的全面领会。汉字作为表意符号,认真书写的过程其实是对字形与字义之关联深刻领会的过程,也是对文法认真揣摩学习的过程。在书写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专心致志地进行语言积累与实践,更容易精熟古诗文行文用意的方法,由此而熟能生巧、触类旁通,方可将建构的文言知识运用到不同的语言文化学习情境之中。
(三)在书法欣赏中掌握创造美的方法
书法是汉字使用过程中产生美的意识并加以控制的结果。书法发展到今日,既完美地展现了汉字本身的结构美感,又表现了作者的情绪变化以及性格气质、哲学观念等丰富内容。李霖灿说:“翻开任何一册论书法的书,什么悬针垂露,飞鸟入林,高峰坠石,如纤月之出天涯,若众星之列河汉,什么导之则永注,顿之则山安和所谓天垂不缩,无往不复,简直是由艺术欣赏一直谈到了人生体会,使人如入宝山,美不胜收。”[6]书法艺术包含了平衡结构、空间分割、象征等创造美的方法,这些都是运用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来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1.分析结构,熟悉“气韵生动”
东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书法用抽象的点、线、笔画来探究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的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7]“永”字八法中,“横如勒马之用缰”、“点如如鸟之翻然侧下”、“提如如策马之用鞭”等,都是汉字书写由静而动的审美追求,再入邓石如篆书“出”字,没有横平竖直作为支撑,却稳妥而自然地立于眼前,实可为建筑、雕塑效仿之榜样。引导学生认真欣赏书法名作,可以让学生张给我汉字在结字上有丰富多样的布局方法,领略其具有既平稳又多变的审美结构,由此可以掌握作品形式构成的张力所暗示的情感变化,可以领悟中国文化中强调天地和谐的哲学理念。
2.分割空间,掌握“计白当黑”
汉字书写,还讲究空间的疏密得当,书法家邓石如说:“字面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里的“计白当黑”是中华民族创造美的独特手法。每个字在空间分割上都有其最合理的比例安排,每件经典书作在空间安排上都有一种整全的美感追求。笔者认为,“计白当黑”与孔子的“观过知仁”理念相近,都是从一面去观照另一面,两个相对的部分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里不仅照顾了长短、大小、疏密、揖让、向背、穿插的关系,还产生了整体生命观,引导学生以健康向上、追求全面的意识来创造美。
3.学习象征,领会“言不尽意”
欣赏书法,是从视觉形象进入抽象世界的过程。书法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的书写,取“易象”之符号系统,成为一种用视觉形式来表现内涵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所以,欣赏书法需要进入其象征情感的意义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历代书法名家共同完成的,而这些书法名家恰恰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所以,欣赏书法作品,就是领会每一种笔法所代表的精神活动。笔者曾开设“线条·结构·情感——书法欣赏与临摹”选修课,师生们在欣赏流畅端庄的篆隶、庄严肃穆的楷书、萧散简静的行草中引发一种荒远而高古的感觉与联想,在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正如明代袁宏道所说,古今名篇的共通点在于“心所欲吐,腕能运之”。在欣赏书法名篇时,“一边看着文字,沉浸其中;一边又会产生反思,联想甚至幻想,思绪飘远,神游象外。”[8]
结语
汉字书写和语文素养的提升都不只是某一时间段的修炼,而是足以行之以终身的艺术修行和人生修行。爱默生说:“教育与艺术不应面向外部,而应面向内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主动临摹书法作品,将教育与艺术对照起来,汉字的外在美与内在思想联系起来,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60.
[3]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18.92.156.
[4]符柏岳.敬畏文字润身心,规范书写气自华[J].语文教学通讯.2013(6).
[5]鲍善淳.怎样阅读古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
[6]李霖灿.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
[7]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0.
[8]吴靖.阅读,让人成为人.书屋.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