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有朋友说,要不是明天“中元节”,要不是老婆“大肚子”,今晚一条8斤重的“小龙”恐怕就变成桌上的可口美味了。(并配发了他和“小龙”的那张亲密合照。)我才惊觉,过了十二点,就是七月十五,三元之中的“中元节”了,民间俗称的“鬼节”,一个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节日。可能是因为没有商家促销宣传的渲染,也可能是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周围知道这个节日的人不多,也就忽略了。
在故乡,这个是和“清明”一样重要的节日。传说,在“中元节”这天,地狱的鬼门就会大开,阴间的各式鬼魂就会来到人间,享受亲人的香火和祭拜,再看一眼人间的月圆之夜,也算是两个不同世界的共同盛事。当然,一同出来的还有一些无人认领的“孤魂野鬼”在人间四处游荡,所以,从小就被父母告诫,“七月半”晚上是不能出门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每提及,心里还有阴影。
父亲在世的时候,过这个节日是会很郑重其事的,早早的就会从市集上买回所需的物件,有一打一打专门焚烧的“钱纸”,还有专门挑好的上等“香”,还会专门“请”回一张祭祀祖先用的“祖先牌位图”。一切准备齐全,就开始“写包”,先用几张“钱纸”,叠三叠,折两折,再用一个专用银器,用木槌,在上面敲出一些简单的图案,最后再用裁剪好的白纸四边封好,根据族谱上的记载,在正面用碑文的格式写上领用人的尊称,比如说“显考xxx”“显祖妣xxx”等,这可是一个即花力气又花时间的活,一个人的话,一天是完成不了的。所以,父亲常常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而作为孩童的我们,只是满含兴奋的期待着这个特殊节日的到来。
到了“七月半”那天,傍晚时分,父亲就会挂上祖宗牌位图,母亲摆放好精心准备的祭祀用的瓜果饭菜,焚香烧纸,作为儿孙的我们磕头跪拜,父亲一边上香,一边嘴里向祖先祈求护佑。等到天黑,便可以“烧包”了。这是我最喜欢的又及其壮观的场景,登高远望,只见大片空地上,东一簇,西一堆,各家各户都各自的空地上用木炭画上一个圈,亲人围成一圈,焚烧各家准备的纸钱。孩童也不见嬉闹,火光映衬着亲人虔诚的面容,很是壮观,那一堆堆燃烧的火焰,不仅寄托了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也寄予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鬼魂”更多的是“忌讳”。年少时是怕,就好像,从小母亲就不允许我随便提“死”字,认为是不吉利的。但现在,在这样的日子里,更多的是散发出来对祖先的敬畏,它在提醒世人,无论遭遇怎样的境遇,应不忘祖先的恩泽。似乎也是在向另一个世界的故人表达他们没有被遗忘的良善,我想,这不是“迷信”,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相逢。
不被遗忘,是对故人最高的“褒赏”。
(后记:朋友抓住的那条8斤重的“小龙”,是俗称的“菜花蛇”,已被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