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道教称“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
相传,农历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那些被禁锢在地狱中鬼魂可以获得短暂的自由,享受人间食物。因而这也是七月被称为鬼月的由来。在这一月里人们不行嫁娶、乔迁、开业等喜庆之事,也尽量减少夜间出门。
一、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典型的僧、道、俗三流合一的中国传统节日。
道教“三官”、“三元”之说
“三官”指天、地、水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中原过的七月十五即是代表大地的灵宝君诞辰。相传七月十五这天,地官出巡人间,分辨善恶,察看人鬼劫数,所以那些饿鬼囚徒也在这一天聚集起来,等待赦罪超度。
三官信仰在东汉道教初创时期便已产生 ,《三国志·张鲁传》载 :“汉中有张修 ,修为五斗米道 ,作三通,其一上之山 ,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 ,谓之三官手书 。”这便是最初三官信仰的产生。
由三官信仰发展出的“三元”之说,即正月 、七月、十月之望则为三元日。三元居中,则为中元,这一日地官赦罪,道士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故也认为是鬼节的初始来源。
佛教“盂兰盆节”的来源
“盂兰盆”来源于佛经中目连救母故事。根据《盂兰盆经》记载,大致翻译为:释迦牟尼一个名叫目连的弟子,其母青提夫人年轻貌美,却为人刻薄尖酸,无端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饱受折磨。目连为救其母,在佛祖指点下。于七月十五日这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奉五果百果,用以供养十方僧众,助其母脱离恶鬼行列。佛祖于每年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法事、施舍僧众,以教导佛门弟子行孝道,报答父母、生前为善。
二、从阴阳五行说鬼节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的,”五行是构成世界必不可少的元素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鬼属纯阴 ,鬼节七月为申,申也说明鬼气与水气相一致, 而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 。
五行之说与中元节的关系
据《淮南子》载,一年十二个月中,五行经历始生 、壮 、 死三阶段。其中生月也称申,即七月。这时水气 渐重,阴气萌生,故而此月便成为纯阴之鬼的活动旺月。
七月鬼门开,民间百姓需于中元之日在路边烧纸 、河中放灯 、提供鞋子、撒泼水饭 ,都是为了满足鬼出门的”吃穿用“等需要, 以免达不到鬼基本的需求 ,而祸害人间 。还有一种“鬼乱窜”的说法,鬼门大开时,群鬼纷出。为避免产生“鬼乱窜”的局面,通过”吃穿用“等招待,希望野鬼远走他乡 。而留下来的鬼,则希望是我们的亲人与为保护人们而死去的好鬼。
中元节为什么不用扫墓?
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申生七月,鬼可以自由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用扫墓。而是把祖先的亡灵“接”到家中 ,好酒好菜供奉,祖先之灵便可饱尝祭品 ,也可以收到子孙烧来的冥币。
巴赫金说:节日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原初的重要形式。节日向来具有一种必不可少的 、富于意义的哲学内涵 。鬼节是岁时节令, 也是纯阴之物,这其中的阴阳五行论,便是中元节哲学内涵的体现。
三、中元节的岁时习俗
祭祖
岁至中元祭祖先,皓轮寄泪化冥钱。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在七月十五(也有地方过七月十四)。从中午开始准备下午的盛宴,每做好一碗菜就恭恭敬敬的盛于神龛处,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和烧包一起供奉于牌位旁。傍晚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祷告,希望祖先保佑子孙平安。
烧包
烧包指在祭拜完祖先后,在写有收包人姓名的信封中装入钱纸、衣物,烧之前按照纸包上的内容大声念一遍再焚烧,念的这一步漏掉了祖先就会收不到子孙寄来的衣物。同时要和香、金银衣纸、鱼肉、米饭等祭品在佛龛边一起焚烧。部分纸包会在路口烧,寓意为让那些无依无靠的孤魂有衣物御寒裹腹,烧完的纸屑倒入干净的河水中顺水飘走。
泼水饭
泼水饭,指由祭祀过祖先的祭品,如米饭、鱼肉、蔬菜等食物做成,在门口祭祀烧送完毕之后撒在路边。寓意给回不了家的祖先和孤魂野鬼准备的饭食。
放河灯
人们将河灯做成各种形状,如人形、船形等,中元夜放在河中,顺水漂走。放河灯寓意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古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为亡者引路。同时,也是人们对远去亲人的思念与对活着人的美好祝福。
祈神保苗
施孤之夜,家家户户在家门口焚香祷告。将大把香烛插在地上,以此象征五谷丰登。俗称“布田”。并到田间烧金银香纸,供灰汁锞、以祈神安苗,保佑风调雨顺。
孔子有说:子不曰怪力乱神。是把思想与生死等量齐观,是人们性格当中乐天知命的人生观与豁达的生死观的体现。对岁时节礼传承过程,也是人们心理不断得到填充和完整的过程。
“人生百善孝为先”,农历七月半因孝心而起,因美好祈愿而传承,它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不管是烧纸钱,还是祭祖先,放河灯,即使是阴阳相隔,也隔断不了彼此牵挂与思念。敬天、敬地、敬生命,恰是对生命最虔诚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