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本质问题,在生理层面上来说,是通常认知上肉体的死亡,也即形成感知者的生理机制运作与否的问题;而在心理层面上来说,则是感知者自身意志的存活问题。
死亡,源于感知者的意志未被接纳、容许。而死亡的,是未被接纳的意志。而当感知者向客体世界伸展时,意志的存亡,往往决定于客体世界是否接纳、容许该意志。
于是,感知者而言,大部分时候所面临的生死问题,都是后一者:伸展的意志是否得以存活,及如何在客体世界存活的问题。
而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认知死亡、处理死亡体验,也就成为感知者一生的命题,是在无尽的死亡中,有意无意间开始画地为牢 ,固守一方安稳的舒适之地 ,还是在苦难中,尝试着走出自己的生死迷局。
向客体世界伸展自身的意志,是感知者的本能,而这个具体的伸展过程中,是如何的遭遇死亡体验的?
借用在心理学上对人的心灵过程的划分:思维过程、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在这里暂且把感知者向客体世界伸展自身意志,从而面对自己的生死体验的过程,作出同样的划分,只是在对其定义上会有些区别:
身体过程:是感知者通过感官感知认知客体世界的过程,和身体此时的生理反应过程。通俗的来说,就是我们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其中一者或多者对事物感知事物,和感知事物时,身体内部的荷尔蒙等激素的分泌过程。而由这两者,引起在身体层面综合的感觉,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受】。
简单的说,身体感受的好坏,也即身体过程中生、死体验的直接外现。
思维过程:则是感知者向客体世界伸展意志时,所引发的文字话思考过程和图像化的想象过程,是大脑不同层面的运作过程。
文字化的思考过程,即心理学中的次级思维。通常是基于事物所进行思考的过程,或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以把它看作思维冰山浮出水面的那一部分,也即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表意识。
而图像化的想象过程,即心理学中的初级思维。是指因事物而引发的联想,通常是感知者过往与之相关的故事、情结。可以把它看作思维冰山沉在水底的那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潜意识。
潜在的故事、情结,往往也是感知者过往经历的生死体验。
图像化的想象过程,是文字化思考过程的基础;而文字化的思考过程,也会引发相应的想象过程。
情绪过程:是感知者向客体世界伸展意志时,身体过程、思维过程之间的相处过程。是感观感知过程、初级思维过程、生理反应过程、次级思维过程,四者间微妙、复杂、短暂的一系列生发过程。
而这四者间的一切生发,是感知者对生死的认知,也是感知者对生死的处理。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可能是彼此间在对抗死亡、隔离死亡……;也可能是迎接死亡,让死亡流经自己……而这一情况,往往是很少有的。
感知者在向客体世界伸展过程中外显的情绪:喜悦、愤怒、恐惧、悲伤……,是思维过程与身体过程面对伸展意志的生死时,对其的接纳、承载、抵触、逃避、无视……不同相处方式的外在呈现,是感知者生死故事的晴雨表。
而这一切,是感知者之内的故事,发生了什么,只有感知者才可以得知。然而源于对死亡的本能恐惧,让这之内的故事,很多时候都是深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隐蔽而庞大,却连感知者自身也不可见。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感知者逃避、压抑着自身的死亡体验,从而让死亡体验深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而在水面挣扎地求得一份可供生存的宝贵区域。
曾经的死亡体验,对死亡的恐惧,却可能在每一刻对现有的生存区域,发起侵袭。除非,在某一时刻刻,你正视了死亡,接纳死亡的存在。
如果此刻的你,体验着某种程度的不适:痛苦、愤怒、焦虑、悲伤……它们只是被深藏在冰山之中的死亡体验,穿透你的死亡恐惧本能,所能发出的一点点声音。
上一章:第二日,追寻迷踪
下一章:第四日,认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