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
香椿,楝科、香椿属落叶乔木,其谷雨前的叶芽,紫红鲜嫩,香味浓郁,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春季美味。
樗(chū)树,俗称臭椿,苦木科、臭椿树落叶乔木,和香椿树外形叶片极为相似,常被人混淆。
臭椿果实
香椿果实
香椿和臭椿区别颇多,简单来说,臭椿树干光滑,生长迅速,香椿树干斑驳脱落,略微扭曲;臭椿叶子有异臭,香椿叶芽浓香;臭椿果实是翅果,香椿果实则为蒴果。二者都为落叶乔木,香椿人为栽培较多,臭椿则自生自灭。
樗树
香椿树
香椿和臭椿都是原产我国的树木品种,在大多数省份都有分布。古人对香椿和臭椿辨别就很清楚,称香椿为椿,臭椿为樗,这在诸多先秦文学中多有体现,对后世影响最多的自然是《庄子》。
在《庄子》的名篇《逍遥游》中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可见椿树寿命之长久,后人便借用此典故,来“椿”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引申到在给男性长辈祝寿称为“椿寿”。
又因为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趋庭而过",快步走过自家的庭院(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因此古人就把"椿"和"庭"合起来称父亲为"椿庭"。古人形容母亲用“萱草”,意思是忘忧草,并且经常把“椿”、“萱”结合起来,比如“椿萱并茂”形容父母健在长寿。
山西古樗树
关于“樗”的典籍记载更多,在《诗经》中就有一首诗写到樗树,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我行其野,蔽芾( fèi)其樗”,有的翻译把樗译成香椿,似乎有点牵强,因为古人对椿、樗还是区别明显的。这在《庄子·逍遥游》篇里就可以看出,同一篇文章,关于“樗”则是另一说法,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意思是樗树生长迅速,但是材质较粗,不适合做木匠材料,因此避免刀砍斧锯,得以生存。
《庄子》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不少典故都出自其中,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自然多有引用,关于“椿”、“樗”更是不离《庄子·逍遥游》里面的典故。其中,描述椿的诗词大多是和长寿有关,或者是给长辈祝寿之词,我们选了其中一首作为代表。
《椿》
宋 晏殊
峨峨楚南树,
杳杳含风韵。
何用八千秋,
腾凌诧朝菌。
北宋“宰相词人”晏殊的这首关于椿树的诗就是引用了《庄子·逍遥游》的典故,形容椿树巍峨繁茂,气韵非常,不用长寿和朝菌相比(朝菌,朝生暮死、不知晦朔的木槿花,一说是浮游生物),就是腾飞凌云的气势都让朝菌相形见绌。
关于“樗”的诗词,同样是引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人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樗栎虽庸材,但是却靠着平庸无争,反而得以避免刀砍斧锯,平安长寿。我们就白居易和苏轼有关樗树的诗词进行赏析。
《林下樗》
唐 白居易
香檀文桂苦雕镌,
生理何曾得自全。
知我无材老樗否,
一枝不损尽天年。
白居易这首诗,就是充满了哲理。檀木丹桂,树木纹理质密,香气四溢,因此人人喜爱,于是被挖掘,斧锯加身,千刀万凿雕刻,成为观赏品,从而失去了生命;而看看人家老樗树,就连一根树枝都没人要,因此得以尽享天年。从这方面来看,聪明才智未必是好事,平庸无争未必是坏事,白居易这首诗说明一个道理,做人要知足常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要回辩证的对待境遇。
《樗》
宋 苏轼
自昔为神树,
空闻蜩鵙鸣。
社公烦见辍,
为尔致羊羹。
苏轼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有点佶屈聱牙,需要先了解引用的典故。把樗说成神树,应该是引用《庄子》里面说“椿树以八千岁论春秋”的典故,因为并未查到其他其他关于樗树为神树的典故。蜩鵙(tiáo jú),蜩,就是蝉(东汉·许慎《说文》);鵙,伯劳鸟。社公,就是社神,“今人谓社神为社公”(东汉许慎注)。
羊肉汤
现代日本樱花羊羹点心
“羊羹”就是用羊肉做的肉羹,大概和羊肉汤差不多,现在的“羊羹”是传入日本演变后的食品,用豆类制成的点心;“致羊羹”典故来自《战国策·中山策》“中山君飨都士”,说的是中山国国君宴请众大臣,结果羊肉汤没有分遍,大夫司马子期没有分到很气愤,便到楚国怂恿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君逃亡途中,有两个人一直跟随着他,问其原因,原来是中山君曾经在他们父亲快饿死的时候给过一壶吃的救了命,因此二人拼死报恩。中山君感叹到:“施与不在多少,而在于处在他遭受困厄的时候;怨恨不在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人的心。我以一杯羊羹亡国,而以一壶熟食得到两位为国效死的义士。”。
理解了上面的典故,就能稍微理解苏轼的感叹了。该诗大意是:樗树自古就被封为神树,但是只听见蝉鸣鸟叫(从来没有起什么作用),然而,祭祀社神的时候,也怕得罪了樗树,还为樗树准备了羊肉汤(免得出什么问题)。
关于香椿和樗树,其他相关古诗词自然还有很多,不过大多难脱以上窠臼,无不咏叹椿樗之树龄久远,虽然现实中未必如此,可也算是古人的一种心里寄托吧。最后用鄙人一首打油诗结尾,也是樗栎庸材,班门弄斧,勉强狗尾续貂吧:
樗材得椿寿,
檀桂苦雕镌;
试问人间事,
谁能尽了然?
2018-3-24榆木斋